• 內蒙古持續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1-24





      回眸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立足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圍繞大局、聚焦重點,攻堅克難、狠抓落實,全面推進國土綠化、防沙治沙、資源保護、產業發展等林草重點工作,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


      綠色版圖不斷擴大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全面打響三北工程攻堅戰和三大標志性戰役。第一時間組建規劃編制專班,啟動三北工程六期規劃和三大標志性戰役實施方案編制工作,規劃的5個治理區域和11個重大工程全部納入國家三北工程規劃,全區103個旗縣(市、區)全部納入三北工程實施范圍。


      一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累計完成造林556萬畝、種草1817萬畝、防沙治沙950萬畝,分別為年度計劃的149%、139%、151%,防沙治沙面積較2022年增加100多萬畝。新建擴建義務植樹基地124個,義務植樹3519萬株,綠化美化鄉鎮蘇木370個、嘎查村700個。完成渾善達克規模化林場建設28萬畝、累計204萬畝,全區綠色版圖不斷擴大。與上海銀行等大型企業及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等公益組織達成合作協議,引進公益投資3.76億元,有效拓寬了生態建設投融資渠道。


      資源管護全面加強


      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就是夯實生態建設的根基。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多管齊下,對林草資源開展全方位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提升林草資源管理水平。以林長制為抓手,建立“林長制+重點工作”機制,大力推行“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并首次對盟市開展差異化考核。扎實開展林草濕荒生態綜合監測工作,劃定調整基本草原7.32億畝,形成全區基本草原“一張圖”。繼續落實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區3.8億畝草原落實禁牧制度,5.9億畝草原落實草畜平衡制度。開展草原網格監管試點,提升草原過牧問題監管水平。開展局省共建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全民所有森林草原濕地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制定森林草原濕地資源有償使用、特許經營、損害賠償等管理辦法,有效地促進了自然資源資產保值增值。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方案(2023-2025年)》,扎實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年度試點任務全部完成。


      大力整治破壞林草資源行為。推動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授權自治區森林公安機關在授權期內行使林草行政處罰權,積極開展打擊毀林毀草、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行為等專項整治行動。


      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編制完成賀蘭山、大青山國家公園創建方案、《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及《草原自然公園建設規劃》,啟動《自然保護地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完成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遺實地評估等工作。


      強化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啟動《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0年)》編制工作,發布了《濕地公園建設規范》《濕地監測技術規程》兩項地方標準。烏梁素海成功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察汗淖爾濕地公園建設任務全部完成。編制完成《自治區濕地資源資產價值核算體系和試點濕地資產評估報告》,在全國率先探索構建了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濕地資源資產價值評估核算指標體系。加強重要物種保護,新建擴建四合木自然保護區兩處,成立西鄂爾多斯荒漠生態系統瀕危野生植物擴繁和遷地保護研究中心。出臺《自治區野生動物致害補償管理辦法》,建成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51個,全年救助野生動物1281只。生態改善為物種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普氏野馬、麋鹿在野外成功繁衍,丹頂鶴、大鴇、獵隼種群數量穩定增長。


      有效防范各類災害風險。制定《森林草原防火網格化管理實施意見》,開展森林草原火災隱患排查行動,實現重點地區重點時段防火督查全覆蓋。完成林草有害生物防治5900多萬畝,為年度任務的133%。認真做好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全年未發生重大疫情。


      積極開展森林草原保險。全區森林保險參保面積達3.67億畝、草原保險試點參保面積超過2900萬畝,投入保費6.94億元,有效保護了林草資源,保障了林農牧戶經濟利益。


      林草產業多元發展


      聚焦“大資源、小產業”問題,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持續強化林草產業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撐,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關于推進草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逐步形成了以特色林果、草產業、林草中藥材、森林食品、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為主的林草產業體系,并向特色化、優質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目前,內蒙古林草產業格局已然成形:東部地區蘋果、沙果、榛子等特色林果,木材進口與加工,林下食用菌,苜蓿、羊草飼草種植產業,林草中藥材和森林康養產業等主要產業;中部地區沙棘、海棠果等小型林果業,灌木飼料產業,沙打旺、冰草等生態草種繁育產業,草原觀光旅游產業等主要產業;西部地區肉蓯蓉、鎖陽等沙生中藥材產業,梨、葡萄等特色林果業和沙漠觀光旅游產業等主要產業。


      隨著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區域特色日益凸顯,內蒙古林草產業碩果累累。據統計,2023年內蒙古全區林草產業總產值達835億元,比2022年增加232億元;全區新建草種繁育基地17.15萬畝,全年制種能力有望突破500萬公斤,預計全年飼草產量將超過8000萬噸,內蒙古飼草產量、草種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圍繞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糧油和林草中藥材四大優勢產業鏈,全區整合安排產業資金3.13億元進行集中扶持,新增國家林業龍頭企業3家、總數達到16家。


      支撐保障顯著提升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積極主動爭取國家資金項目和政策支持,全年累計爭取到國家林草專項資金151.1億元,較2022年增加8.3億元,為全區生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通過多向發力,不斷提升保障能力,為加快全區林草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全力做好林地草原要素保障。制定《推進重大項目林草手續辦理工作方案》,印發《致使用林地草原項目單位的一封信》《林地草原常用政策明白卡》《建設項目使用林地草原問答》,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林草地審批時限由20個工作日壓縮到10個工作日,重大項目平均5個工作日辦結。有力保障了全區重大項目落地。


      健全完善林草法規。推動全區人大將《內蒙古自治區基本草原保護條例(修改)》《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修改)》納入“十四五”立法規劃。


      強化科技興林興草。推動三北工程研究院落戶內蒙古,掛牌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林草科技創新中心、三北工程科技創新中心、毛烏素沙地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啟動實施“森林草原生態系統數字化監管與服務平臺”建設。推廣應用技術成果和優良品種25項,獲得國家林草植物新品種權10個,制定發布林草地方標準32項。


      積極推動種業發展。完成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內蒙古分庫主體工程和附屬工程建設,建成后庫容可保存林草種質資源80萬份、植物標本6萬份。培育各類良種苗木1.15億株,為“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提供苗木支撐。(敖東 郭利平)


      轉自:中國綠色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