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
一年初始,盛會如期。“要促進農牧業從分散式向集約化轉變”“著力提高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度,不斷延伸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要做優綠色生態的‘蒙’字標品牌”……政府工作報告金句頻出、干貨滿滿,讓代表委員們倍感振奮。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如何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牧業強區,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穩產豐產,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
春華秋實又一載。
翻開政府工作報告,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碩果累累: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糧食產量791.6億斤、實現二十連豐、穩居全國第6,主要肉類產量285.4萬噸、牛奶產量792.6萬噸,均創新高。
任憑風浪起,只要夯實糧食安全“壓艙石”,便可從容不迫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作為農牧業大區,如何扛穩糧食安全這一重任?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自治區人大代表、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所長徐興健說:“我們將進一步挖掘興安盟在種源輸出領域的潛在優勢,用好獨特的資源稟賦,加大優勢特色作物育種攻關,在生物育種產業化試點方面作貢獻。希望自治區支持興安盟與國內科研院所聯合啟動玉米、大豆、水稻等優勢特色作物育種聯合攻關重大科技項目,在政策、資金、項目上支持興安盟建設享譽全國的種源輸出基地。”
科技創新是農牧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關鍵支撐。而科技小院是將實驗室搬進田野、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大平臺,是農牧業科技人員的大舞臺。
自治區政協委員,呼和浩特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崔振武認為,科技小院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各級政府應發揮科技小院帶動農牧業經濟、助力地區發展的積極作用,依托本地資源稟賦,加大與區內外高校以及相關機構的聯系,提升科技小院建設規模,由點及面,更好服務于農牧業大區建設。對科技小院發展設置專項經費,保障科技小院平穩有序運行,同時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投身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內蒙古堅持穩面積、提單產,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融合,主攻大面積提升糧食單產,打造更加穩固可靠的北疆“糧倉”,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內蒙古力量、體現內蒙古擔當。
產業集聚,構建鏈式發展新格局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內蒙古將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牧業產業鏈,培育發展新業態,讓農牧民吃上“產業飯”,走上致富路。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農牧業要錨定打造現代化大產業、建設產業強區目標發力。樹牢大農業觀,在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動農牧業產值突破萬億元。這個表述引起關心關注農牧業發展的代表委員的共鳴。
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農牧廳(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化珍說:“近年來,我區在促進產業發展上持續用力,圍繞‘土特產’做文章,脫貧地區的主導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培育了一大批優勢特色產業帶和產業集群,農牧民被吸附在產業鏈上,對促進增收發揮了極大作用。”
張化珍建議,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探索“互聯網+”新業態發展模式,加快發展特色產業、智能農業、電子商貿等,培育綠色高端產業,讓“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切實提高農牧民經濟收入。同時要敢于探索創新,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農村電商、康體養生等產業,立足產業多元化,建立以采摘、體驗、觀光、休閑、垂釣、美食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新模式,發揮帶動效應,提升影響力,促進產業發展。
“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對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成效顯著和具有典型性、引領性的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進行激勵。擴展鄉村文旅產業的融資渠道,建立企業和社會資本賦能鄉村振興的激勵機制,吸引他們到鄉村投資興業。”自治區人大代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惱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恒彪說。
發力延鏈、補鏈、強鏈,內蒙古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縱向和橫向融合發展,推動農牧業走向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構建立體多維的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拓展農牧業增值增效空間。
特色培育,邁出品牌賦能新步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唱響“千里草原、萬頃牧場,生態內蒙古、綠色好味道”,實施商標品牌價值提升和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讓更多品牌叫得響、立得住、能贏人、可長久,讓來自大草原的好味道香飄萬里、譽滿全球。這些方向明確的目標,引起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
自治區人大代表、蒙牛集團副總裁吳喜春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塊奶酪’的全產業鏈升級版。從產業鏈維度發出了‘動員令’、吹響了‘沖鋒號’。2024年,蒙牛將進一步強化全產業鏈思維,從上、中、下游入手,圍繞‘更營養、更智慧、更綠色’三大戰略方向,加快發展乳業新質生產力,著力打造‘蒙字號’世界級乳企,為內蒙古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談到如何做大以奶酪為主的干乳制品精深加工,吳喜春說,奶酪被稱為“奶黃金”,蛋白質、鈣等營養含量是同質量牛奶的8至10倍。而且,按照一般情況下“十斤奶一斤酪”的比例,生產奶酪消耗大,有利于調節原奶供需矛盾。由于奶酪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引導消費習慣,助推內蒙古奶業跑出“加速度”。
“內蒙古牛羊肉營養豐富、綠色優質,是肉中精品。隨著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業布局日趨合理,肉牛肉羊產業的效率、效益、品質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活牛活羊外流輸出將逐漸轉變為優質肉品的輸出。因此,要立足本土特色產業,將餐飲品牌與原料品牌并重打造,帶動內蒙古優質牛羊肉走向全國,讓品牌賦能農牧業發展。”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王峰說。
奮進正當時,揚帆再出發。內蒙古正在采取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記者 韓雪茹)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