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啟動。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徐睿霞講述了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帶來的變化,“我了解到,全區2023年飼草種植面積突破2000萬畝,各類飼草產量達7543萬噸,進一步減輕了天然草原放牧壓力。隨著草原補獎政策的深入落實,全區在草原可持續利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草產業是草原生態修復和牛羊養殖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是國家農業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之一。民建中央在今年兩會提交了關于大力推進草產業轉型升級的建議,提出構建草產業生態產品的價值評估體系,實現草原生態保護與經濟融合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優質飼草供給能力。注重政策銜接,調整完善補貼標準方式。加大科研投入,補齊國產種業技術短板。以數字化賦能產業鏈,建立健全現代草產業體系。
內蒙古自治區橫跨東北、華北和西北,是三北工程攻堅戰的主戰場。2023年,內蒙古堅定自覺當主力、打主攻,提交了一份日均造林1.7萬畝、種草8.8萬畝、防沙治沙4.3萬畝的“高分答卷”。
草產業鏈是內蒙古重點產業鏈。2023年,全區各類飼草產量達7543萬噸、同比增長2.4%,其中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產量2915萬噸、人工種植飼草1828萬噸、秸稈飼料轉化2800萬噸。草產業的持續增強,有效保障了全區1.4億頭(只)牲畜的“吃飯問題”,同時支撐了奶、牛、羊、絨4條重點產業鏈近5000億元的產值。
提升草種研育能力
“羊草有油,不喂料也上膘”,這是牧民常說的一句話。羊草產量高、營養豐富、適口性好,是一種極具優勢的飼草。
內蒙古東部的興安盟是全國最大的羊草適生區,發展羊草種植條件得天獨厚。2023年,興安盟新增羊草種植21.7萬畝,總量與增量均居全區第一。積極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合作,深入對接溝通,探索鄉土羊草改良擴繁模式,建設羊草種加工、研發中心。經過多輪品種比較試驗和草種混播,現已選出最適合品種。在全球首創毯狀育苗、機械高效移栽等羊草高效育苗移栽技術,育苗成活率提高35個百分點,收獲期縮短1年以上。
數據顯示,內蒙古草原面積8.15億畝,居全國第二位,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位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牛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等主要畜產品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近年來,內蒙古持續聚焦重要鄉土草育種和優質牧草新品種選育,加快推動草種業創新發展,為草產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加強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聯合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蒙草集團共建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內蒙古分庫,2023年完成收集保護任務1800余份,累計達到2萬余份。
加大育種研發力度。承接耐寒高產苜蓿、高結實率羊草、優質燕麥草新品種創制3個國家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采用“揭榜掛帥”方式實施草種業3項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支持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創建,審定新草品種22個,其中企業選育品種6個。
擴大草種繁育規模。新建17.15萬畝草種繁育基地,其中羊草11萬畝、苜蓿3.7萬畝、冰草等其他草種2.45萬畝,全區草種繁育基地面積達26.5萬畝,預計全年生產草種500萬公斤以上,加之采收冰草、沙打旺等天然草種約380萬公斤,全年草種產量達880萬公斤,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4。
發揮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作用。通過“揭榜掛帥”、委托研發等形式,自治區立項實施了燕麥育種、光伏治沙、退化草原提質增效等19項科研和技術支撐項目。2024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公布首批草種業科技創新重大示范工程4個“揭榜掛帥”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在苜蓿、羊草、冰草等種質創新和新品種培育,重要鄉土草選育及新品種示范推廣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提高天然草原生產能力
“檸條是個寶,既是林又是草,防風固沙保耕地,放牧燒柴做肥料,還是牲口救命草。”這首廣為傳唱的民謠,是對檸條價值的客觀描述。
從20世紀60年代,鄂爾多斯市開始種植檸條治沙綠化,歷經60多年探索,以檸條為重點的灌叢草場和灌木林建設不斷推進。尤其是近年在一系列國家重點項目的示范帶動下,農牧民通過種植檸條治理退化沙化草原和改良沙蒿草場的積極性愈發高漲。正是有了百姓的積極參與,鄂爾多斯市也成為全區檸條保有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市檸條保有面積已達到1500萬畝。
鄂爾多斯檸條是內蒙古草產業的縮影。近年來,內蒙古不斷擴大飼草種植規模、提高天然草原生產能力,為草產業發展作出了努力和探索。
為養而種。2023年,全區人工飼草種植面積2172.9萬畝。其中,以農牧交錯帶、傳統養殖優勢區為重點,推廣全株青貯玉米種植1429.3萬畝,折算干草產量1429.3萬噸;加強黃河流域、西遼河-嫩江流域和牧區等苜蓿產業帶建設,新增苜蓿種植面積74.2萬畝,總面積達269.4萬畝,產量161.6萬噸。在沿黃灌區、西遼河流域、陰山沿麓和大興安嶺沿麓等區域,建設飼用燕麥基地213.8萬畝,產量113.3萬噸。在東北部草原、西遼河流域、沿黃流域等區域發展羊草種植60.4萬畝,產量3.6萬噸。草谷子等其他多年生、一年生飼草種植面積200萬畝,產量120萬噸。
生態惠牧。結合三北工程,在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區和協同推進區修復退化沙化天然羊草草地269.49萬畝,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通過檸條改良草場和營造林種植檸條115.73萬畝。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草原過牧預警面積較上年減少1741萬畝。
創新模式。鄂托克旗地處北方防沙帶中心區、毛烏素沙地和荒漠草原過渡區,全旗90%的面積是草地,是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最前線。近年來,鄂托克旗在沙化土地治理中,以提高灌草綜合植被蓋度為目標,從2020年開始探索推行“先建后補”合同制管理模式,即由有實施意愿且有能力的農牧民主動申請,通過嘎查(村)、蘇木(鄉鎮)和林草主管部門審核并按照相關規程進行造林種草,驗收通過后按照建設標準給予補貼。3年來,通過該模式種植檸條64.18萬畝,占2019年以來檸條種植總面積的88.7%,有效提高了生態建設質量和農牧民收入。
培育壯大草業龍頭企業
202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整合資金,投入16.3億元用于草產業鏈建設,針對鏈條弱項和環節短板,在草種繁育、飼草種植和招商引資等方面集中發力,及時解決企業、地方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斷推動草產業鏈做大做強。
2023年4月,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舉行檸條平茬收獲專用機械投放儀式。活動現場,內蒙古一機集團就重點攻關專用機械和刀片質量兩個難題進行展示,專用機械和改造機械進行現場作業演示,整機適用性和刀片切割性能得到專家和企業的普遍認可,標志著內蒙古檸條平茬收獲專用機械推廣應用進入新階段。
為加快發展現代草牧業,內蒙古引入一批現代化龍頭企業,示范引領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緊盯短板聚力攻堅。
狠抓招商引資。通過開展以商招商、精準招商,成功引進11家企業落地。新建續建草業重點項目39個,其中28個項目建成投產,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約5.15億元,完成率近100%。
支持企業發展。推動產業政策資金和資源要素向企業集中,引導龍頭企業加速全產業鏈布局,全區14家龍頭企業中有10家實現全鏈條一體化運營。2023年,33家草業企業營業收入均超過500萬元。
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幫助企業解決飼草種植和草種擴繁缺地問題,在全區摸排提供集中連片且規模較大的一般耕地586.2萬畝,目前已協調地方流轉10.3萬畝。明確水資源稅改革相關免稅政策執行期限追溯到2017年12月,大幅減輕阿魯科爾沁旗相關草企稅費負擔。組織一機集團攻克檸條平茬專用機械和刀片質量提升難關,將刀片使用壽命由原來的800噸提升到1200噸。
通過育好種、種好苗和引優育強,內蒙古草產業2023年全產業鏈產值預計達802.1億元,其中以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產出、人工種植飼草和秸稈為主的第一產業產值645.4億元,以羊草、苜蓿、檸條及其他種子生產和飼草企業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產值45.4億元,以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服務、草原流轉和征占用、草原旅游與休閑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111.3億元。(徐凡 郭利平)
轉自:中國綠色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