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實現“10個全國第一” 內蒙古能源產業勢強勁足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3-26





    2023年實現“10個全國第一”,保障29個省份能源需求


    內蒙古能源產業勢強勁足


      記者日前從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獲悉,2023年,內蒙古能源工作交出亮眼成績單: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電力總裝機及新增裝機、新能源總裝機及新增裝機、總發電量及外送電量、新能源發電量、煤制氣產能實現“10個全國第一”,保障了29個省份能源需求。


      “10個全國第一”正是過去一年內蒙古能源工作緊抓快干、勢強勁足的生動寫照。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全區煤炭產量12.2億噸,完成國家電煤中長期合同任務9.45億噸,占全國任務總量的36%;全年外送電量3065億千瓦時,連續19年居全國第一;原油產量達289萬噸,同比增長17%;全區天然氣產量309億立方米,同比增長0.8%,連續兩年突破300億立方米。


      加快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內蒙古“風光”無限:2023年,全區全年新能源項目完成投資近1700億元,增長33%;新增裝機規模超3100萬千瓦,增量創歷史新高;新能源裝機總規模達到9323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43%;新能源發電量達到166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占總發電量的22%。


      近年來,內蒙古搶抓氫能產業發展機遇,系統規劃布局,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和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氫能產業鏈上下游集中集聚發展新格局。目前,全區正在推進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39個,制氫能力達85.5萬噸/年,其中,已建成項目3個,制氫能力2.38萬噸/年。2023年6月29日,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納日松光伏制氫產業示范項目產出第一方氫氣,成為全國首個萬噸級新能源制氫項目。


      儲能規模化發展初見成效。“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規劃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1000萬千瓦以上,占全國規劃目標的1/3,領先其他省份。截至2023年底,全區儲能裝機規模354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二,較第一名僅差44萬千瓦。


      能源產業是內蒙古起家的產業,更是當家的產業,只應做大做強,不能做小做丟。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內蒙古緊緊圍繞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的戰略定位,全力推進2024年能源工作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高質量發展。


      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為目標,全力做好保供工作。2024年,確保全區在產煤礦總產能穩定在12億噸以上,煤炭產量達到12.2億噸左右,保障煤炭穩定供應。立足保障油氣安全,持續推動增儲上產,圍繞鄂爾多斯盆地和河套盆地,著力推動蘇里格氣田增產、巴彥油田上產等重點勘探開發項目實施,提高已探明未開發儲量的有效動用,做好老油氣田穩產和新區塊建產,力爭原油年產量達到300萬噸以上,天然氣年產量穩定在310億立方米左右。煤制油產量穩定在110萬噸左右,煤制氣產量達到33億立方米以上。


      “我們預計,2024年上半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將突破1億千瓦,居全國第一;下半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將超過火電,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超過四川和云南,實現越位升級,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居全國第一。”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相關負責人稱。


      據悉,內蒙古已經獲批的庫布其中北部、庫布其南部、烏蘭布和及騰格里4個“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總規模4800萬千瓦,占全國批復總規模的43%。4個“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全部實施后,內蒙古電力外送能力將突破1億千瓦時,居全國第一。


      內蒙古正加快推動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及配套匯集工程建設,力爭國家第一、第二、第三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配套匯集工程于2025年底前建成投產。同時,進一步推動蒙西至京津冀、庫布其至上海、烏蘭布和至京津冀魯、騰格里至江西直流通道及配套匯集工程前期工作,力爭“十四五”開工建設,“十五五”建成投產。


      氫能方面,2月,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應急管理廳、工信廳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的通知》,允許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不進化工園區和不需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解決了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進不了化工園區的瓶頸問題。下一步,內蒙古將盡快印發氫能產業安全管理辦法,保障氫能產業安全發展,同時研究制定全區輸氫管網規劃布局。


      此外,內蒙古將全力推動儲能項目建設,統籌開展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重力、熱儲能等多元化新型儲能技術示范,實現各類新型儲能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協調運行。(記者盧奇秀)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