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發展綠色農業經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4-29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全區耕地保有量達1.72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97%,成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和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產量居全國前列,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從北疆牧場到塞外糧倉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重要的牧區之一,2022年自治區羊存欄6124.1萬只,牛存欄820.4萬頭,均名列全國第一。據4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末,內蒙古生豬存欄592.5萬頭,同比增長2.6%;牛存欄950.1萬頭,同比增長7.9%;羊存欄6947.7萬只,同比增長0.9%。


      除了傳統的牧業以外,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同樣也得到快速發展,正在從北疆牧場變成塞外糧倉。從2000年至2023年,自治區糧食產量從248億斤飆升到791億斤,成為全國第六大糧食生產省份,僅次于黑龍江、河南、吉林、山東、安徽。2023年內蒙古生產245萬噸大豆,僅次于黑龍江,其中呼倫貝爾產量占了四分之三。通遼市連續20年豐收,2023年糧食產量達到189億斤。內蒙古作為我國新的糧食生產基地,農業區產量快速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內蒙古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并不優越,全區常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mm。從賀蘭山-陰山-燕山,擴展到大興安嶺,400mm等降水線劃分出我國農耕和牧業的分界線,形成了內蒙古的兩大農業區。河套灌區歷史悠久,所謂“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灌區是重要農業區,戰略地位上十分重要。這里是季風區的邊緣,年降水量不足400mm,部分地區不到170mm,周邊全是荒漠,如此大的灌區主要靠黃河水灌溉,農業耕作缺水和干旱問題十分嚴重。


      解決干旱問題關鍵在于提高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改變以往大水漫灌的作業方式,2023年通遼市建成了661萬畝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的標準農田。在鄂爾多斯市的現代智慧設施農業產業園,嚴格按照國家農牧業生產的標準,建設了新型水蓄熱內保溫裝配式日光溫室、智能連棟溫室、貯藏保鮮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打造集技術創新、規劃設計、生產運營、品牌銷售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技術創新園區。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消化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累計超40萬畝,完成首批22億元土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交易,農業節水3.73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首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完成碳匯交易量80.5萬噸、交易額2709萬元,新創建綠色園區4個、綠色工廠67家。今年4月,內蒙古設立農業綠色發展技術研究院,為赤峰市寧城縣、包頭市東河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4個設施農業科技轉化示范基地授牌,集科技攻關、技術熟化、成果轉化、示范推廣、科技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為內蒙古設施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內蒙古發揮專家團隊、科技專員力量,加快先進農業技術應用和推廣,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和借鑒,打通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


      二、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業基礎設施


      為打造綠色農牧區,內蒙古自治區大力興建農業基礎設施。2023年,在東部建設竣工了引綽濟遼工程,把黑龍江的水引到西遼河。西部建設了黑河分水工程、海勃灣水利樞紐等工程,目前在建的還有內蒙古支線供水工程和河套灌區現代化改造工程,減輕了一些農業缺水壓力,未來可期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和西北暖濕化進程,以及環渤海海水淡化工程的突破。近年來,隨著毛烏素沙漠退去,居延海的復活,內蒙古生態環境大為改觀。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將生態治理區納入國家規劃,全年造林556萬畝、種草1817萬畝、防沙治沙950萬畝。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完成灘區770戶、1853人遷建和禁種限種年度任務,黃河流域無定河境內段保護治理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完成清潔取暖改造21.3萬戶,“一湖兩海”、察汗淖爾綜合治理成效得到國家肯定,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全區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烏海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內蒙古農業發展錨定打造現代化大產業,在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上下功夫,促進農牧業從分散式向集約化轉變。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快推進規模化經營,發展設施農業、舍飼圈養、庭院經濟,推進河套灌區現代化改造、國家鹽堿地改造綜合利用試點,支持興安盟現代畜牧業試驗區建設,2024年全區將新建高標準農田850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900萬畝,新建設施農業24萬畝,提升改造規模化養殖場200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內蒙古力量。


      轉自:新華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