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呼和浩特:讓小牧草成為大產業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7-17





      近日,和林格爾縣盛樂鎮臺基營村3000多畝紫花苜蓿迎來了收割季。已收割的苜蓿通過晾曬、打包成圓柱形草罐頭,這樣的一個個草罐頭就是奶牛的最佳營養餐。


      苜蓿草被譽為牧草之王。臺基營村苜蓿草種植基地地處中緯度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約30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00至400毫米,是呼和浩特市5個優質牧草技術攻關項目中種植面積最大的基地。該基地是蒙牛現代草業優質牧草技術攻關基地,種植了國內外6個品種的苜蓿進行技術對標攻關。“通過四年的種植攻關發現,現在我們的苜蓿理化指標完全達到國際標準。”內蒙古富源國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臺基營苜蓿草種植項目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公司將擴大苜蓿草種植面積,打造萬畝種植基地。


      據了解,臺基營村苜蓿草種植技術攻關基地通過互聯網遠程控制系統,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控制田間智能噴灌,實現水肥一體化。苜蓿每年可以收獲4茬,畝產苜蓿干草1噸或裹包苜蓿2.2噸,產量達到國內較高水平。苜蓿草相對于玉米青貯,每畝可增加純收入200元,牧場每頭牛每年節約成本780元,帶動周邊從事草產業村民增收1萬元。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立足自然資源優勢,重點圍繞“生態草”“產業草”,科學合理制定發展規劃,培育龍頭企業,加大草業科研開發和推廣力度,探索區域內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草產業發展模式。


      種好草,保障畜牧業發展“口糧”。實施“為養而種、種養結合”戰略,大力推進飼草產業園區建設和規模化種植。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在土默特左旗、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等地成功創建多個大型飼草種植基地,飼草自給率超過80%,形成“青貯玉米+苜蓿草+飼用燕麥”的三元供給模式。


      建好鏈,補強草業發展短板。以“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呼和浩特市構建了強大的科研支撐體系。目前,已擁有20余個國家和自治區級的科研創新平臺,為產業技術的突破與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市內匯聚了國內頂尖的種業企業,如國內最大的鄉土種子繁育企業,以及生態修復、草坪和觀賞草種子的領先供應商——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公司。此外,全國苜蓿草商和反芻動物飼料龍頭供應商優然牧業公司等知名企業也在呼和浩特扎根,共同推動全產業鏈的繁榮發展。


      育好種,打造草業發展“芯片”。呼和浩特市匯聚眾多草業科研力量,包括32家科研機構和85個科創團隊。通過核心技術攻關,成功培育出6個飼草新品種,并轉化了多個鄉土草新品種。同時,建立了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內蒙古分庫等重要資源保護機構,形成了獨特的種質資源保存體系。此外,開發了國內首款低成本、高通量的苜蓿液相芯片,構建了國際領先的苜蓿種質資源管理數據庫。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作為草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在草業創新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市政府高度重視鄉土草種的育種和優質牧草新品種的選育,為草業快速發展注入新活力。得益于堅實的科技基礎和良好的產業化條件,呼和浩特的草業已經全面覆蓋了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草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到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再到飼草的種植、加工與銷售,形成了完整、高效的產業鏈。


      轉自:呼和浩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