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秸稈變肉”促農牧業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7-19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草都集團養殖場,牛舍里散發著天然飼草的清香,牛群正悠閑地享受著“美食”。


      “這可不是普通的飼料,是專門配制的‘秸稈定制餐’,俗稱‘草罐頭’。”草都集團經理趙奇向記者介紹,這種“草罐頭”是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薛樹媛研究員的指導下新開發的飼料產品。


      秸稈經過粉碎、除塵后,依據牛羊生長所需的營養配備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再加上專用的發酵菌混合均勻后裹包,便制成了“草罐頭”,不僅營養豐富還耐儲藏,便于運輸,是牛羊的好口糧。“相比干秸稈,牛更愛吃‘草罐頭’,現在我們的肉牛場全部用秸稈發酵飼養,在錫林郭勒盟、赤峰、興安盟等地深受歡迎,真正實現了秸稈過腹變肉。”趙奇說。


      內蒙古是畜牧業大省,飼草料資源短缺是制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秸稈飼料化加工利用關鍵技術”的形成,打造了集“離田、加工、儲存、飼喂”于一體的生態養殖產業鏈,進一步推進了“秸稈變肉”,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


      “‘秸稈變肉’實際上就是把秸稈進行初加工調制成飼料,為家畜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通過機體轉化實現營養物質循環和利用。”薛樹媛說,“秸稈飼料化加工利用關鍵技術”重點攻克了秸稈纖維降解技術、菌酶協同發酵技術、膨化發酵技術、牛羊全混日糧配制等系列技術,開發了秸稈專用發酵菌制劑以及秸稈膨化發酵飼料、秸稈草料復合顆粒、秸稈全混合發酵飼料等產品。


      目前,內蒙古秸稈年產量約為4800萬噸,飼料化利用率為69.19%,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3倍,約3300萬噸秸稈用于飼料,可作為約4800萬只羊的粗飼料。但秸稈飼料化利用中,秸稈木質纖維含量高,結構緊密,不易被動物消化吸收,飼料化轉化率低是關鍵限制因素,利用“破壁—菌酶”聯合技術處理玉米秸稈,纖維物質含量降低23.2%,相當于多產76.19萬噸的肉。


      “‘秸稈變肉’實現了‘秸稈制草—草變肉—糞肥田’的良性循環,不僅拓寬了飼料資源,也實現了種植業副產物變廢為寶高效利用。‘秸稈飼料化加工利用關鍵技術’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通過遴選成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為‘種養循環’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薛樹媛說。(記者 高平 王瀟 通訊員 武子暄)


      轉自:光明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