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巴吉溝村的田野里,曾經,未被回收的地膜裸露在地表,像一片片白色斑塊,顯得十分刺眼,甚至殘膜被風吹至屋舍前后、田間樹梢。“現在不一樣了,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新型地膜,等到九十月份有機器統一回收,還能邊耕邊收,在回收地膜的同時對土地進行翻耕整理,我再也不用為地膜發愁了。”巴吉溝村種植大戶杜文超告訴記者,他的家里種了400多畝谷子,自從2022年開始使用加厚地膜并組織回收,不僅環境改善了,地里收成也變好了,每畝地可以多賺20元。
“去年合作社推廣加厚地膜1.5萬畝,大家實實在在體會到了機械回收帶來的便利,省工又省時,回收率不斷提高。今年合作社又引進了一臺新型地膜回收機,基本能夠滿足全村的地膜回收需求。”林西志民順發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志民說。
內蒙古是我國農用薄膜使用重點區域,使用量大、覆蓋面積廣、覆膜作物多。盡管地膜覆蓋技術曾在糧食增產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回收困難、連年累積,部分地塊殘留較多,影響了土壤的透氣性和微生物活動,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約農作物增產增收。
為推動農田殘膜“綠色重生”,實現生態與增收雙贏。內蒙古在源頭管控上持續加大普通PE地膜減量替代技術探索,科學推廣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目前推廣的新型地膜主要有兩類,一是加厚高強度地膜,二是全生物降解地膜。按照各地試驗研究和使用情況,引導科學使用地膜,對確有必要的地區和作物,在經濟價值較高和回收難度大的作物上推薦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小根茬等易回收作物上推薦使用加厚高強度地膜。同時對部分地區使用新型地膜進行補貼,適當降低使用者成本。”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高級農藝師賀鵬程說。
另一方面,不斷發力地膜污染防治末端處理,健全多元化回收利用體系,完善廢舊地膜回收網絡,扶持從事地膜回收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逐步構建以舊換新、生產經營主體上交、第三方機構回收等多元化回收機制。據了解,巴彥淖爾市杭龍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僅生物質發電一項,每年就可以實現廢舊地膜無害化處置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萬噸,為周邊老百姓創收6000余萬元,為廢舊地膜回收后無害化處置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加大執法打擊力度,加強農膜污染綜合治理,內蒙古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農用薄膜污染防治條例》,對農用薄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置、再利用等各環節的責任、義務和違法處罰進行了明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還專門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加強廢舊地膜回收十條措施》,從源頭管控、主體責任、組織落實、典型示范、廣泛動員宣傳、創設回收模式、鼓勵科技創新、建立掛鉤機制、實施獎罰措施,進一步細化要求,構建起農膜全鏈條監管體系,實現農膜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如今,內蒙古正奮力推進“白色污染”治理,各地紛紛擦亮農業生態底色——
烏海市充分發揮降解產業優勢推動源頭解決農膜污染,預計到2027年全市BDO(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生產原材料之一)產能將達到289萬噸,聚力打造全球最大的BDO一體化生產基地,同時,借助產地優勢,全域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解決回收處置難問題;
烏蘭察布市出臺市級地膜條例,引進高標準易回收加厚地膜生產工藝,創新回收模式,積極推動地膜污染治理;
鄂爾多斯市設立市財政專項資金250萬元,按照5元/畝的標準對加厚高強度地膜使用者進行追加補貼,同時引進了最新的秸稈、殘膜回收聯合作業機,采用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方式,進行機械集中回收示范,提升了農民使用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積極性。(記者 李麗穎 見習記者 朱夢瑩)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