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千百萬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來說,背井離鄉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打工,還是在家門口就業?答案不言而喻。怎樣才能讓更多的農牧民在家門口的中小城市實現穩定就業,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是最現實的途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理特別提到:要繼續大力推動東部發達地區相關產業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梯度轉移。來自赤峰的代表王中和對此深有感觸。
王中和說,欠發達地區僅靠自身的條件和力量,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迎頭趕上,必須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利用發達地區的先進生產要素促進和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在赤峰,由于地方產業發展不足,導致大量富余勞動力無法在當地實現就業,農村牧區大多數受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壯勞動力在外打工,婦女和老人在家從事農牧業生產,導致一些地區土地撂荒,隨之而來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也非常突出。如果能夠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讓富余勞動力特別是農村牧區勞動力在當地實現就業,就會避免很多問題。
王中和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赤峰每年農村牧區勞務輸出約在70萬人左右,實現勞務收入60多億元。除了從事建筑等重體力勞動和有一技之長的打工者收入稍高外,其他農民工月收入一般在3000元左右,扣除吃住行等費用后,一般每年能拿回家2萬元錢;從事建筑的力工平均每天能掙200元左右,按每年勞動9個月計算,毛收入5萬多元,扣除吃住行等費用后,能拿回家4萬元,但這樣的農民工只是男性,而且是身體比較好的。如果在當地實現就業,按赤峰目前企業職工平均工資3萬元計算,由于吃住行的費用比在外地低,所以實際收入要高出一般外出打工者5000元左右。
王中和表示,赤峰市正在發揮地處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可同時接受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經濟區輻射帶動的優勢,積極承接環渤海和東北經濟區的產業轉移。同時,也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產業溢出效應大的地區,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吸引這些地區的產業轉移,相信有這樣一批產業的進入,富裕勞動力在當地就業會成為大勢所趨。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