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一粒種子”的變革鑄就自強輝煌 科技農業彰顯中國力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12





      內蒙古是能源大區,也是產糧大區。2023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791.6億斤,牛肉、羊肉、牛奶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因此,內蒙古也有國家的“糧倉”“肉庫”“奶罐”的美譽。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內蒙古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計劃,為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提供有力支撐。接下來,跟隨內蒙古臺記者武筠博一起,看內蒙古的科技農業如何彰顯中國力量。


      想要培育世界上品質最好的奶牛需要幾步走?這里是位于內蒙古的世界級奶牛種業創新平臺——家畜種業研究院。它是世界級奶牛培育的核心實驗場所,這里有國家奶牛種業的科研團隊,承擔著培育世界級一流種牛的重任。


      在屏幕上看到的這五頭種公牛可不一般,它們都是歷屆的冠軍牛。為了小牛們的安全,我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來認識它們。右邊的第二頭的名字叫大青山,是2024年4月公布的全國遺傳評估排名第一的奶牛種公牛,編號22027。別看它還不到兩歲,但是作為牧場奶牛群體遺傳的父本,可以有效改良牛群的各項性狀,促使奶牛群體的遺傳進展和生產性能得到穩步提升,解決小牛們“成長的煩惱”。


      不止有奶牛,內蒙古還是世界級的肉牛育種場,引領著中國育種的新高度。如今,內蒙古已經部署建成世界級奶牛核心育種場、世界級種羊場和世界級肉牛育種場。


      優然牧業賽科星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研究院院長、內蒙古大學教授李喜和介紹,這里是世界唯一的蒙古高原動物遺傳資源庫, 每年要把頂級前五名的種公牛、前十名的種母牛的體細胞保存起來,進行干細胞的研究,將來用在國家生物育種方向的新技術、新產品開發。


      在畜牧科技的璀璨星河中,草業科技同樣大放異彩。這里是種質資源庫,小草專屬的“諾亞方舟”,這里收藏著2200種、6萬多份的種質資源。


      這里的科研團隊用27年時間,為草原,為祖國,積累下這座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他們用分子育種、重離子束誘變等創新育種技術成功引種、馴化295種鄉土植物。更厲害的是,這些寶貝還種在了28萬畝育種田里。理論與實踐并行、保護與開發同步,讓每一棵草種都能找到對的土壤、最適合的家。 經過引種、馴化、試種、擴繁,鄉土草種化身為生態包重返自然,“治愈”了近3200萬畝的草原、礦山、荒漠和鹽堿地。


      背靠巍峨陰山,面朝壯闊黃河。這里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全國每七顆葵花籽中就有一顆帶著五原印記的傳奇。


      這里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向日葵種質資源庫,保存有5600多份材料,也是選育優良品種的強大后盾。像SH363、SH361,這些中國自主研制的食葵雜交種已經領銜葵花界,成為主力軍,也讓種子的成本下降50%以上。


      內蒙古農科院研究員、項目首席科學家李素萍表示,得益于“一粒種子”的改變,目前,我國食用向日葵雜交種由國外品種占有市場的95%到國內品種市場占有率95%的巨大改變。


      向陽而生,春華秋實。從依賴到自強,一粒種子的變革鑄就了向日葵95%國產化的輝煌。科技農業,彰顯中國力量。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