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1年,讓國內不少中小企業感到了徹骨的寒冷,原材料上漲、銀根緊縮、訂單減少……這一切的一切,讓這些企業過得提心吊膽。而這一年,內蒙古中小企業卻在嚴寒中感受到了一縷溫暖,這溫暖源于自治區將2011年確定為“全區促進中小企業政策落實年”。
在這一年,翻開內蒙古乃至各盟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大事記”,我們看到了一條閃耀著科學發展光芒的希望之路。在這條路上,全區各地的中小企業正在不斷改善的環境中逐漸擺脫成長的煩惱。
服務彰顯熱度
據自治區經信委副主任、中小企業局局長張金亮介紹,開展“全區促進中小企業政策落實年”活動的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各部門服務中小企業的意識,充分發揮國家和自治區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作用,構建服務中小企業的長效機制。自治區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中小企業政策落實年活動方案的通知》中,將涉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歸納為融資服務、財稅扶持、創業扶持、降低準入門檻、支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以及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等6個方面,并明確了每項政策落實的責任主體,提出了工作目標與活動內容及具體保障措施。
融資難是我區中小企業成長中的最大煩惱,也是長期困擾我區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頑癥,落實融資服務政策對于治療這一頑癥具有重要意義。區內一些盟市針對中小企業需求,積極推動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創新和信貸產品創新。包頭市青山區通過聯戶聯保方式,為10多戶有效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業爭取貸款近5000萬元,發揮了金融機構的“雪中送炭”作用。鄂爾多斯市17家銀行發出《銀行業全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聯名倡議書》,并針對出現階段性經營困難的全市中小企業給予辦理貸款延期手續或注入合理信貸資金的支持。赤峰市成立了8家小企業互助協會,所有企業會員相互聯保,并繳納一定數額的風險補償金,金融機構根據企業情況進行授信,目前已向企業發放無須抵押物的貸款金額2.1億元。
行政部門注重引進以中小企業為重點服務對象的金融機構,支持開展金融租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新融資業務,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錫林郭勒盟先后引進包商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內蒙古銀行、鄂爾多斯銀行等小型金融機構,盟行署與民生銀行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全面合作關系。赤峰市中小企業管理部門通過與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呼和浩特辦事處、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呼和浩特辦事處等合作,為3戶企業股權融資1.7億元。
銀企對接需要政府部門搭建平臺。為此,自治區中小企業局去年組織金融機構開展了“送金融服務進旗縣、進園區、進企業”活動,并深入到烏蘭察布市、赤峰市、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包頭市等地,與26個旗縣(市、區)和開發區的210家企業進行了銀企對接,截至2011年11月末,達成意向貸款協議金額61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15.05億元,并為4家企業提供了股權融資服務。此舉既調動了金融部門的積極性,又受到中小企業的歡迎,其多贏效應凸顯。
為調動商業銀行和融資擔保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積極性,我區一些盟市已經或正在探索建立投貸、投保聯動機制及信貸風險循環管控和分擔機制。興安盟研究制定出臺了《中小企業貸款銀行獎勵基金管理辦法》和《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由盟財政預算安排200萬元建立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增量獎勵資金,按照當年新增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和支持中小企業數量兩項基本指標綜合確定對金融機構的獎勵比例(0.3%—0.5%)。同時,由盟財政預算安排600萬元風險補償基金,專項用于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發生的損失補償。
扶持彰顯深度
財稅等扶持政策的落實,能夠讓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步伐更加穩健。
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中,我區著力改進和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烏蘭察布市每年財政預算安排22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節能技改和產業項目的貸款貼息或獎勵支助。鄂爾多斯市正在制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市本級財政擬每年安排5000萬元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包頭稀土高新區每年安排1000萬元扶持資金,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中小企業貸款貼息。
在落實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各盟市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鄂爾多斯市將個體工商戶營業稅起征點提高到2萬元。僅2011年前三季度,按照稅收優惠政策相關規定,赤峰市減免退返中小企業各項稅額達6575萬元。包頭市對符合規定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按20%的優惠幅度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個體工商戶近期納稅且營業額沒有達到1萬元的暫不征收營業稅,全市88%的個體工商戶享受到了稅收減免政策。
擴大就業是我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而中小企業創業扶持政策的落實則是反向推進就業的重要舉措。
前不久,自治區經信委、財政廳、人社廳、科技廳等有關部門組成4個督查調研組深入到全區12個盟市,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督查調研。調研顯示,各盟市把創業帶動就業工程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強化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建立創業基金和創業信用擔保體系,逐步擴大小額貸款擔保基金規模,將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借款人范圍擴大到城鄉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所有初始創業者,營造出了寬松的創業氛圍,促進了自主創業和以創業帶動就業。
包頭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一定數量的創業資金用于補充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小額貸款貼息,地方政府承擔部分創業補貼、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等以創業帶動就業項目的支出,目前已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56億元,帶動了9.91萬人就業。鄂爾多斯市今年起將部分帶動就業強的個體工商戶貸款額度提高到8萬元,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貸款額度上限達200萬元。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正在建設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創業園區,目前一、二期項目已全部建成,預計可吸納100家中小企業入駐,安排5000人就業。
據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1年10月末,全區已發放扶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創業帶動就業小額擔保貸款64.3億元,投入擔保基金5.7億元。
培育彰顯力度
就我區廣大中小企業的起步、發展而言,行政主管部門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為引導、扶持、培育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快速發展,我區工商部門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和登記注冊條件,并積極為其提供服務。包頭市工商局對企業實行網上年檢和上門年檢,并支持企業通過股權出資和股權出質(用股權作質押)等形式登記開拓業務,2011年辦理股權出質登記39件,幫助企業融資29.68億元。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工商局2011年為14戶中小企業辦理了股權出資登記,出資股權金額3.97億元,擔保金額6.94億元。
在引導中小企業發展中,我區更加注重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支撐作用,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推進新產品研發。督查組調研顯示,各盟市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力度,加強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包頭市本級財政2010年、2011年累計投入2800萬元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應用研發經費,培育創建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自治區級創新型企業14家、市級創新型企業76家,61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錫林郭勒盟通過培育產業研發和服務機構促進中小企業技術進步,有2戶企業建立了自治區級研發中心,并先后成立了錫盟肉類協會、錫林郭勒潔達能源科技咨詢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錫林浩特市經翔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等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烏海市引導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創新,在精細化工、煤化工、氯堿化工等重點行業建立了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和政府引導推動的研發平臺和技術創新中心,增強了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研發能力。
強化彰顯廣度
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中小企業,自治區不斷完善和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各盟市相繼成立了中小企業管理機構,進一步強化了對中小企業工作的組織領導。包頭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鄂爾多斯市、烏海市、阿拉善盟均成立了設置2—3個科室的中小企業局,全區中小企業工作體系逐步完善。為了強化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呼倫貝爾市將相關考核目標完成情況列為旗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市直相關部門工作實績的一項硬性指標。
由各級政府主導實施的自治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樞紐平臺、盟市窗口服務平臺、旗縣(市區)及重點工業園區信息共享平臺加快了建設步伐。自治區成立了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中心,為全區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創業輔導、人才培訓、技術支持等服務。赤峰市成立了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并鼓勵社會力量創辦服務機構滿足中小企業個性化需求。錫林郭勒盟西烏旗成立了會計事務咨詢服務中心,將全旗中小私營企業會計帳簿全部納入有資質的代理記帳機構管理,統一為企業辦理記帳、報帳、申報納稅等業務。
各盟市加大對收費項目的清理力度,以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鄂爾多斯市政府成立了減輕企業負擔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赤峰市通過治理“三亂”減輕企業負擔3000萬元……
雖然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中小企業相關政策,但仍有需要改進、完善之處。督查組在調研中發現,個別地區、部門目前仍沒有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真正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沒有像抓“雙百億”工程和抓大企業、大項目一樣抓中小企業發展,對中小企業工作調查研究不夠、安排部署不夠、關心支持不夠,對非資源型產業、中小企業和富民工程一體化發展的推動力度不足。中央和自治區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在這些地區、部門沒有得到充分宣傳和落實,加之中小企業扶持政策涉及的部門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相關部門還出現了職能交叉,難以形成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合力,中小企業發展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去年底召開的全區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傳遞出“大力培育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信息。毫無疑問,作為自治區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實現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我區中小企業再次被寄予了厚望。為此,在新的一年里,我們期待社會各界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關懷與支持,也期待著我區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之路再順暢些、再順暢些…….
來源: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