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1號”消除絕對貧困


    時間:2012-02-17





    剛剛跨進2012年,內蒙古就傳出好消息:衡量經濟發展的硬指標——地方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關口,達到2264億元。同時內蒙古確定財政收入的大部分將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2012年,把扶貧攻堅作為民生1號工程,每年投入20億元,每年減少30萬貧困人口,力爭到2020年,率先在我國西部地區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貧困人口更需民生關注

      內蒙古為何選擇扶貧攻堅作為“民生1號”工程?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在解讀這一戰略部署時指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僅要看發展好的地區和人均收入,也要看貧困地區的發展程度和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就沒有全區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們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頭號民生工程,舉全區之力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到2015年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貧困人口減少150萬;到2020年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266.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率先在我國西部地區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并力爭在自治區成立70周年時2017年提前實現這一目標。

      記者了解到,過去10年間,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投入123億元用于扶貧開發,解決了115萬貧困人口的生存和溫飽問題,扶貧工作重點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543元提高到4142元。

      三大扶貧工程彰顯科學發展觀

      那么內蒙古還有多少貧困人口?在內蒙古新政出臺前,內蒙古根據地區特點,提高了貧困標準線的劃分。確定內蒙古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600元以下、牧民年人均純收入3100元以下、具備勞動能力的農村牧區人口為新一輪扶貧工作的主要對象。以此貧困線測算,目前內蒙古農村牧區還有266萬多人為貧困人口。內蒙古扶貧辦說,內蒙古制定的貧困線標準是高于全國的。 

     內蒙古把“民生1號”工程分解成三大工程。一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程,把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采取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的傾斜政策,每年投入6億元以上,在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給予特殊扶持;二是整村推進扶貧工程,對居住在優勢開發地區的1600個重點貧困嘎查村,每年投入8億元在400個重點貧困嘎查村實施整村推進;三是移民扶貧工程,每年投入4億元,對居住在生態脆弱、環境惡劣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貧困人口實行移民搬遷。

      調整工業化、城鎮化布局

      內蒙古地廣人稀,各地千差萬別,僅靠發展幾十個中心城市并不能快捷帶動地區發展。為了連片攻堅,內蒙古調整了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思路。確定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上,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增強縣域經濟實力。通過上百個縣城或大集鎮來帶動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整村推進工作,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通過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加快帶動農村牧區人口融入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

      內蒙古已經制定優惠政策,創造條件和環境,鼓勵引導貧困人口自覺主動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財政投入把扶貧開發和農村牧區低保相銜接,妥善解決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問題。從2012年起,自治區本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0億元以上,比目前增加約4倍。通過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扶貧、互助資金項目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保障性救助扶貧等多種措施,確保扶貧開發工作目標如期實現。

      面對“民生1號”工程,內蒙古要求干部要面向基層、面向貧困群眾,轉作風、動真情、干實事,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目前內蒙古有近2萬名各級機關干部確定了扶貧聯系點,為實現扶貧攻堅目標提供有力保證。

    來源: 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