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市把擴大就業作為增收富民的關鍵之舉,不斷搭建創業平臺,發揮創業促進就業的倍增效應,唱響了民生之歌。
伸援手:就業困難者有活干
楚海珍是一名殘疾人,之前家里的生活全靠丈夫打工維持。今年,在就業部門的幫助下,她終于找到了一份保潔工作,“工資有900多元,能為家里補貼點,再說有活兒干了,心情也舒暢。”
去年,我市開發公益性崗位1843個,全部安排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為約3700名“4050”人員繳納社保補貼約1500萬元;對全市申報認定的58戶零就業家庭繼續給予幫助,實現了“動態為零”的目標;積極舉辦各類就業服務活動,為有就業意向的勞動者提供崗位。去年,我市舉辦了“困難職工家庭高校畢業生陽光就業對接活動”“春風行動”暨春季首屆大型用工洽談會等大小型用工洽談會51場,提供就業崗位3萬個,達成意向1.8萬人次。
通過實行一系列就業措施,2011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963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7020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80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
抓培訓:勞動者吃上“技能飯”
為了照顧身有殘疾的丈夫,烏達區五虎山街道辦事處的居民蔣紅菊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辦事處為轄區婦女推出的手工技能培訓對蔣紅菊一家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我非常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現在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一件件作品,即照顧了家人,又有了一定的收入。”蔣紅菊充滿感激地對記者說。
2011年,我市積極開展下崗失業人員、農區轉移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以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為契機,將創業培訓帶到了勞教人員、農區(庫區)居民和殘疾人身邊,幫助各類人群樹立創業思路,培訓他們通過創業實現就業的自信心和提高創業能力。去年,我市新建了溫馨家園惠民市場孵化基地,提供了110個孵化攤位,可直接扶持和帶動就業230多人;全年舉辦各類創業培訓班120多期,失業人員創業意識培訓班4期,參加創業培訓3211人,培訓后實現成功創業和自謀職業的1543人,帶動就業崗位6145個;全年城鎮就業再就業技能培訓6202人,培訓后實現就業5191人;農區牧區居民轉移就業培訓1013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994萬元,直接帶動并扶持3408名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抓服務:創業者無后顧之憂
蘆海燕1997年從公務素礦下崗后,打過工、賣過服裝,但都不成功。2007年,看到本地特產有市場,就開起了草原特產副食品店,但由于沒有經驗,幾年來一直沒有起色。從2007年起,她每年都參加就業部門組織企業管理創業培訓班,不僅結識了許多創業成功人士,而且學習到了企業管理經驗。去年7月,在就業部門的幫助下,她還申請到了小額擔保貸款。如今,蘆海燕的店不僅規模擴大了1倍,而且還解決了5名下崗失業人員的工作問題。
2011年,我市進一步完善了創業服務指導中心服務功能,市、區均組建了各類創業指導專家隊伍,為創業者提供專家指導、項目推介、政策咨詢和融資等一條龍服務。就業部門通過各區征集推薦、網絡查詢等方式,收集整理了近1000個創業項目,并建立了創業項目庫,在每期創業培訓班上向學員推薦;開通了烏海創業網,編輯發布各類政策法規、創業信息、工作動態百余條,推薦創業項目40余條,有500余人/次查詢創業項目信息,為推動創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來源:烏海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