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萬物競秀,內蒙古大地涌動著百舸爭流的發展熱浪。
就業是民生大事,一頭連著經濟脈動,一頭連著萬家燈火。內蒙古當前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互促共進是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題。連日來,記者走進企業車間、創業園區、高校實訓室、技能培訓點等場所,探尋內蒙古破解就業難題、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踐路徑。
產業拓崗擴大就業蓄水池
產業發展拓寬就業容量,就業穩定提升產業活力,產業與就業雙向驅動、良性互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今年,內蒙古繼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擴大就業容量和提升就業質量相結合,通過發展產業創造更多工作崗位。
7月28日,位于赤峰市紅山經濟開發區的赤峰東黎羊絨股份有限公司內,車間流水線馬達嗡嗡作響,工人們正在趕制羊絨服飾。“去年以來,公司新招技術人員180余名,經過崗前培訓,全部輸送到分梳、紡紗、編織、工藝設計等崗位。”該公司人事負責人宋道文告訴記者,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崗位需求將持續增長。
提高產業發展的就業帶動力,是內蒙古促進就業行動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就業促進行動實施方案》,從提高產業發展的就業帶動力、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等方面發力攻堅,千方百計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促產業,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內蒙古正全力推動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快速發展,帶動新增一批就業崗位。今年全區儲備重大項目3352個、以工代賑項目99個,落實招商引資項目101個,就業容量不斷擴大。
走進烏蘭察布市蘭格格乳業有限公司,空氣中彌漫著奶香與果香,各式奶制品從這里發往區內外各大商超。“我們公司為80多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今年前6個月產品銷量和用工數量均較去年同期增長9%左右。”該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盛春暉說。
同時,內蒙古充分調動市場的力量,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骨干企業培育工程和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目前已累計建成4家自治區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全區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達到1292家,廣泛開展用工招聘、挖崗擴崗、勞務協作等就業服務。上半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12.3萬人,完成年度目標的68.4%,就業局勢穩中向好。
政策穩崗守住就業基本盤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內蒙古在穩就業方面持續加強資金投入,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幫助企業穩定崗位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牢牢守住就業基本盤。
內蒙古東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能源并網系統、智慧運營及售電節能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前不久,因為生產規模擴大,公司急需資金支持。“通過申請金融助企穩崗擴崗專項貸款,獲得950萬元專項貸款,享受到3.1%的利率優惠。與普通商業貸款相比,1年能省下9萬元利息。”該公司負責人說,這不僅幫助企業穩定擴產,還新增了30個用工崗位。
今年,自治區人社部門推出進一步加大金融助企穩崗擴崗的新政策,將小微企業最高授信額度由30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納入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等個人,最高授信額度1000萬元。貸款利率最高不超過4%,最低可至2.9%。前6個月,全區累計發放助企貸款3.72億元,幫助1438家創業主體實現穩崗擴崗促就業。
給予重點群體創業補貼、加大創業融資支持、放寬政府投資的創業園(孵化基地)入駐門檻……內蒙古用一系列務實舉措,釋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在興安盟全產業鏈雙創孵化基地,創業者趙春華說:“我們的項目專注于數字孿生三維數據應用系統研發,現在園區房租、物業費全免。”該公司憑借研發的“數字孿生智慧園區管理系統”,獲得興安盟第六屆創業創新大賽制造業組二等獎及8000元獎勵,目前帶動15人就業,計劃今明兩年再吸納15名高技術人才。
郝彥波創辦的赤峰市淇藝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獲得“赤峰—通遼”雙子星座創業大賽二等獎,并獲得43萬元研發資金獎勵,目前已帶動3000余人就業。
“剛剛享受到95萬元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這種‘真金白銀’的政策扶持,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進一步穩定了職工隊伍。”赤峰遠聯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劉欣說。
民營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今年,內蒙古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工傷和失業保險費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的支持,累計釋放政策紅利50.6億元,全區經營主體總量發展到293.2萬戶。
技能強崗提升就業含金量
技能培訓是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所在。針對“有人沒活干”與“有活沒人干”的就業矛盾,今年5月起,內蒙古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重點圍繞就業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領域,通過技能培訓實現培訓即就業、上崗即培訓的銜接,幫助勞動者適應市場需求。兩個月前,家住烏海的求職者王濤在小區就業服務微信圈里,看到就業部門發布的補貼性培訓信息,報名學習了面包烘焙免費培訓。王濤說:“培訓讓我有了一技之長,還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為增強勞動者就業競爭力、提高與市場招聘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內蒙古撥付資金請培訓機構免費對勞動者進行培訓。為鼓勵培訓機構精準匹配企業招聘需求,對勞動者培訓后6個月內簽訂1年及以上勞動合同并繳納社保的,給培訓機構的課時補貼上浮50%。
進社區街道、上商場夜市、到企業高校……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全區各地圍繞康養托育、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新職業等重點領域的市場需求,“花式”開展補貼性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
在呼和浩特市萬通汽車技工學校實訓樓里,學生們正在進行整車實訓。畢業生郭江波告訴記者,學校“定向式”培養模式,讓他很快就適應了企業的用工需求,實習期間企業每月發放4500元薪酬,轉正后薪資達到1萬元以上。而2021級畢業生苑澤楠經過3年培養,畢業后在就業老師指導下,開了一家汽車養護店,年收入超10萬元。
以就業為導向,把培訓建在市場需求上。今年1至6月,全區開展補貼性培訓7.34萬人次。
走進伊利乳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學員們正在進行乳品加工實操訓練。這里有先進的乳品加工設備和工藝,不僅具備乳品加工技能實操訓練條件,還可以舉辦各類乳業工種的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
“培訓基地由線上學習平臺和線下實訓基地兩部分構成,有效滿足乳業技能人才從理論學習到技能實訓的需求,每年培訓乳業技能人才超過1萬人次,為乳業培養認定優秀技能人才超過2000人。”伊利集團高級執行總裁劉春喜表示,企業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培養工作,除為伊利培訓高技能員工外,還為乳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培養優秀技能人才,同時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行業發展所需人才,帶動行業共同發展。
培育技能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自治區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上,烏蘭察布奪得4金1銀2銅25個優勝獎,創歷史最佳戰績,這是烏蘭察布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培養的生動注腳。
為讓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烏蘭察布構建起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努力為技能人才成長鋪路架橋。以產業化發展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企業自主評價工作,遴選5家重點企業面向職工開展自主評價,已評價技能人才243人,職業(工種)涵蓋乳業、化工、鐵合金等特色產業;創新開展農牧民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工作,助力構建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的技能人才隊伍。
從“穩就業”到“優就業”,內蒙古就業形勢呈現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我們將持續深入開展就業促進行動,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兜底線,以高質量充分就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實踐。”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梅剛)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