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藍天白云,地上青青草原,夏日的內蒙古風光無限。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積極創新保障當地生產,助力保障風力發電、文旅產業和農牧業,以“三助”來促進新動能發展。
氣象服務助力風電與礦業安全
仲夏,在內蒙古能源集團新能源有限公司錫林郭勒中心(蒙能錫盟中心)辦公區附近,白色的風機在北疆的風中轉動,除了滿足內蒙古本地的用電需求,生產的風電還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京津冀地區。
“過去‘看天吃飯’憑經驗,如今‘知天而作’看數據。”在控制室大屏前,內蒙古能源集團新能源公司錫林郭勒中心安全生產科技部部長王強說,這里的風機每轉一圈可發“綠電”70度,而其轉與不轉、轉快與轉慢,都依賴氣象智慧預知“先機”。
根據歷史氣象數據,在二連浩特,風力條件適宜開展風能發電的時間長達7802小時。然而,一陣狂風或一次靜穩天氣,其帶來的發電能效波動,如若準備不及,都可能波及電網安全。
“我們把激光雷達裝進風機,把數值模式搬進超級計算機,再讓人工智能做‘最后一公里’的訂正。”內蒙古自治區氣象服務中心正研級高工徐麗娜介紹。
王強表示,如能提早、準確掌握風力的大小,電力公司就能提前統籌風電與火電之間的發電計劃,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國內外大型風電項目都非常重視氣象數據服務。圈內流行這么一句話:“氣象服務就是生產力”。
在內蒙古平西白音華煤業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李春林也表示,在煤礦的日常運營中,氣象臺提供的氣象服務發揮了關鍵作用,首先在生產優化方面,精準天氣信息可指導生產調度,例如調整作業時間、規劃運輸路線等,為統籌生產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其次在防災減災方面,通過精準預測暴雨、暴雪、雷電、大風等極端天氣,我們礦區可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如調整作業計劃、疏散人員、關停設備等,有效避免了因災害引發的安全事故,極大保障了礦工的生命安全。
精準預測助力保障“20℃的夏天”
天邊草原烏拉蓋,位于錫林郭勒草原腹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草原之一。夏季涼爽氣候宜人,提出了“20℃的夏天”的口號,吸引了大量游客夏季觀光。
烏拉蓋管理區文體旅游廣電局副局長王芳介紹,烏拉蓋草原也是電影《狼圖騰》的原創地和拍攝地。2024年,接待游客約16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5.13億元,旅游景區直接、衍生就業崗位2000余個,旅游業帶動居民增收750余萬元。
藍天白云下,烏拉蓋河九曲灣蜿蜒直上,宛如人間仙境。草原那達慕熱鬧非凡,蒙古族健兒策馬馳騁,場內掌聲雷動,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
好的風景旅游離不開好的氣象條件。烏拉蓋氣象局局長張華介紹,在“千里草原風景大道”專題氣象預報服務中,提供每日精細化預報。在“內蒙古自治區第35屆草原那達慕”“冬季蒙古馬超級聯賽”等重大活動期間,為組委會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提前1個月開始制作專題預報,提前一周制作精細化預報,全力保障每次重大活動的順利召開。
氣象部門在烏拉蓋管理區共布設了3個負氧離子監測站和23個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為了強化旅游氣象服務,烏拉蓋氣象局與管理區文化和旅游局合作,建立重點景區的旅游氣象服務信息聯合發布機制,精準高效推送氣象服務信息。
氣象職工一直為烏拉蓋管理區A級旅游景區(布林泉、九曲灣、野狼谷)提供24小時精細化預報服務。同時為支持九曲灣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工作,烏拉蓋氣象局抽調1名職工加入九曲灣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志愿服務工作。
提供“肉羊天氣指數保險”助力農牧發展
近年來,草原極端災害天氣頻發,給牧民生產帶來嚴峻挑戰,然而傳統保險定損難、理賠慢,生態治理缺乏有效激勵,導致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弱。
現在,每只羊保費15元,政府補貼12元,牧民僅付3元,就可以為自己的羊上一份保險,遇到雪災等自然災害死亡,氣象部門提供一份證明,就可以得到賠付。讓牧民大大增加了養羊的積極性和安全感。
阿巴嘎旗別力古臺鎮牧民寶音通拉嘎,養著600多只羊,說起這個保險來心里感覺很篤定,“自從給羊上了保險,再大的風雪旱災也不怕了!”他表示,現在自己養羊沒有了后顧之憂,想著再擴大規模。
據當地氣象部門介紹,該保險以氣象數據為基礎,牲畜草料為標的,為牧民提供因雪旱災導致的飼養成本激增與經濟損失的風險對沖。
早在2015年,人保財險聯合錫盟氣象局首創牛羊天氣指數商業險,2018年在錫林郭勒盟政協提案推動下轉為政策性保險,三級政府承擔80%保費,牧戶承擔20%。近三年,為12946戶農牧民累計提供5.74億元風險保障,覆蓋10個旗縣300多萬羊。
按天理賠、快速到賬,極大緩解牧民資金壓力,載畜量融入保險邏輯,更實現“生態收益”雙贏。從“看天吃飯”到“知天保牧”,數據變成了牧民看得見、摸得著的金融話語權。
氣象部門構建了以高精度多源數據為核心的技術支撐體系,利用機器學習,融合衛星遙感、地面觀測、生態要素、財政資金情況等多元數據,實現對雪旱災的精準刻畫;研發“雪深、覆蓋率和持續天數”等復合指標,實現逐日災情精準識別;根據自然災害和草原類型,科學劃分全盟四大區域,差異化設定保額比例,實現風險與理賠的精準匹配;研發同化數據分發庫、受災日數報表工具,縮短評估周期。在實施細則印發后,通過招標、投保、評估等12項流程實現理賠。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如今的內蒙生態環境優美,從生態環境中挖掘發展新動能,氣象部門創新舉措為其助力,勾勒出發展的新畫卷。(記者 車輝)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