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品牌建設等措施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向世界遞出多彩“名片”
盛夏時節、萬物勃發,內蒙古大地上彌漫著豐收的味道。
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內蒙古的牛肉、羊肉、牛奶產量全國第一,連續5年糧食產量突破了700億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內蒙古是國家的糧倉、肉庫、奶罐、絨都,我們的使命就是努力往‘中國碗’里多裝糧,裝好糧、裝好肉、裝好奶。”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黃文川說。
碧草藍天、牛羊肥壯、水草豐美……近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內蒙古,感受內蒙古農牧業高質量發展脈動。
往“中國碗”里多裝糧裝好糧
在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麥田和玉米地一望無際,這里是內蒙古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2024年,通遼市糧食產量達到194.1億斤,實現了糧食生產“二十一”連豐。這組數字背后,是內蒙古農牧民辛勤勞作的汗水,也是科技興農、政策助農的豐碩成果。
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黃文川表示,去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達4100.5萬噸,連續4年穩居全國第6位。
這些糧食不僅滿足了當地人民的需求,還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
為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和儲存能力,自治區政府加大了對糧食產業鏈的投入。2023—2025年,圍繞糧食“產、供、儲、加、銷”全鏈條,自治區財政3年統籌安排糧食倉儲維修改造資金9800萬元,持續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助力建好“北疆糧倉”。這些資金的投入,不僅改善了糧食儲存條件,減少了糧食損耗,還提高了糧食加工水平,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種糧更有奔頭。
打造草原肉牛產業高地
眼下的科爾沁草原,水草豐美,生機盎然。藍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在悠閑地吃草,這幅美麗的畫卷背后,是內蒙古作為國家“肉庫”的堅實基礎。
7月末,第二屆牛交易大會在“全國肉牛全產業鏈典型旗”——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盛大啟幕。活動現場,種牛評比頒獎拍賣儀式備受關注。20頭種公牛昂首闊步,100頭種母牛體態豐腴,盡顯科右中旗“牛”資源的硬核實力。
通遼市作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肉牛存欄量達395.5萬頭,“通遼牛肉”品牌價值高達271.6億元。這里的牛肉以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聞名全國。
在肉牛產業發展過程中,內蒙古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和品牌價值的提升。從養殖到屠宰加工,從冷鏈物流到終端銷售,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正在形成。同時,內蒙古還積極發展牛肉干、牛肉醬等牛肉深加工產品,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內蒙古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去年內蒙古豬牛羊禽肉產量達300.8萬噸,牛羊肉產量保持全國首位,規模化養殖基地帶動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引領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中國最大的奶業生產區,內蒙古的奶牛存欄和牛奶產量穩居全國首位,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優質的奶制品。
多年來,一批國際知名乳企在內蒙古快速崛起,品牌影響力持續提高,內蒙古奶業成為中國奶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擁有13億畝天然草原和3000萬畝人工草地,為奶牛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近年來,全區奶牛存欄、牛奶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奶業全產業鏈產值超過2000億元。去年牛奶產量達776.7萬噸,居全國第一。這些數字背后,是內蒙古奶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在內蒙古的草原上,現代化的奶牛養殖基地與傳統牧場交相輝映。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推廣科學飼養技術、建設標準化養殖場等措施,內蒙古的奶牛單產水平不斷提高,牛奶品質持續提升。同時,內蒙古還注重奶業產業鏈的完善,從飼草種植到奶牛養殖,從乳制品加工到市場銷售,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
內蒙古乳制品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有重要份額,還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在第9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內蒙古展臺以“乳香飄飄,香飄南博”為主題驚艷四方,12家乳企攬獲“最具人氣展臺”,現場銷售火爆。
培育羊絨產業國際名品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以其優質的羊絨而聞名于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優質羊絨主產區之一,鄂爾多斯市是我國羊絨產量最多的地級市,被譽為“中國絨都”。這里的羊絨以其細膩、柔軟、保暖的特性,成為高端紡織品的珍貴原料。
每年春季,當草原上的接羔和抓絨季剛剛結束,一年一度的羊絨收儲又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始了。牧民們精心采集的羊絨,經過加工后,變成高檔羊絨衫、圍巾等產品,銷往全國、世界各地。
如今,內蒙古的羊絨產業正在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內蒙古的羊絨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設計水平,打造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羊絨品牌。同時,內蒙古還注重羊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科學養殖、合理采集等措施,保護草原生態,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內蒙古正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糧倉”將更加豐盈,“肉庫”將更加充裕,“奶罐”將更加溢香,“絨都”名片將更加閃耀。(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王永欽)
轉自:中國婦女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