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業亟待在多元化競爭上獲突破


    時間:2011-12-23





    在西部大開發春風的沐浴下,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實現了由單一組織模式向多元化組織模式演進,由量的擴張向質、量并重的轉型。但是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區的農畜產品加工業還只是“小巫”。由于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近年來,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業產值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始終徘徊在20%左右,產業化發展成為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最好出路。

    不可否認,在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這場硬仗中,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業已經立下汗馬功勞。然而,由于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使這一富民產業在前行中受到了阻力。目前,全區農畜產品整體加工轉化率已經超過了50%,但這種加工轉化很不平衡,除羊絨、牛奶、牛羊肉等部分農畜產品外,大量的馬鈴薯、高粱等依然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沒有任何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也沒有競爭力,常常在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中扮演著“待宰之羔羊”的角色。為此,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業亟待在產業多元化競爭上取得突破。

    雖然內蒙古已成為羊絨加工大區和乳品加工大區,但“企業+基地+農牧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還沒有真正形成,利潤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雖然內蒙古是聞名國內的畜產品加工大區,但并非農產品加工大區,特別是糧油、蔬菜、瓜果、飼料、飼草的加工體系還沒有成型,農畜產品整體加工規模、水平與我區作為種養大區的地位很不相稱。雖然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僅次于能源工業、冶金工業的全區第三大支柱產業,但由于尚未完全形成原料供應與產銷一體化的經營鏈條,其產業安全運行水平仍不容樂觀。

    引導農畜產品加工業邁上產業化的階梯,就要加快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步伐,提升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條,引導企業從生產“初”字號產品、中間產品向生產直接面向市場的終端消費產品轉型,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重點支持一批規模骨干企業實施聯合、兼并、重組和跨區域經營,大范圍整合農牧業資源和生產要素,增強農畜產品加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提質增效,打造一批規模大、起點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領軍企業和大企業集團。

    引導農畜產品加工業邁上產業化的階梯,就要圍繞河套地區、土默川平原、科爾沁區、鄂爾多斯高原等優勢農畜產品集中區,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大力發展以番茄、肉羊、肉牛、花葵加工等為主的縣域特色經濟,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種養專業大戶、生態家庭牧場等規模經營主體,進一步推進種養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

    引導農畜產品加工業邁上產業化的階梯,就要圍繞推進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乳、肉、絨等六大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大力扶持設立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互惠互利、自愿、平等的前提下,促進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牧戶通過訂單合作、參股和轉移就業等多種途徑形成比較穩定的購銷關系,使更多的農牧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受益,從根本上降低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原料安全風險。









    來源: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