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第九次黨代表報告在綜合考慮現有發展條件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今后5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經濟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十二五“末城鄉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明顯緩解,生態惡化趨勢有效遏制,節能節水減排實現預期目標,發展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這一目標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兩個提高”、“兩個達到”、“兩個增強”。
上述三個方面的發展目標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分別對應的是經濟綜合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與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相一致,與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的目標相銜接,充分體現了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富民強區的要求,符合內蒙古的實際。同時,報告還對今后十年的奮斗目標作了描述和展望,提出要率先在西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走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前列。這些目標為我們描繪了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既振奮人心又切實可行。
一、“兩個提高”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報告提出實現“兩個提高”,即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經濟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提高。這明確了我區未來5年推進科學發展的方向和思路,突出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是對第八次黨代會發展目標的延續和深化。
“兩個提高”是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在低起點上實現了高增長,但放在全國發展大局來看,欠發達的基本區情尚未根本改變,發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從經濟總量看,我區生產總值邁過了萬億元門檻,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而全國已有一半省份超過萬億元,我區只處于中游水平。從發展階段看,我區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多數產業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初級產品比重高,多元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從經濟增長方式看,我區外延式、粗放型增長的特征仍比較明顯,產業結構單一,對資源和投入的依賴性較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我區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進入了全面推進科學發展的新階段,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推進科學發展,必須在繼續做大總量的同時,切實解決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
“兩個提高”是實現“兩個翻番”的必然結果。報告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這意味著這兩個主要指標5年內將實現翻番。如果不考慮價格因素,總量指標5年內年均增速只要接近15%大于14.87%就可實現翻番。“十一五”期間我區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速達到了17.6%和29.4%,分別比全國年均增速高出6.4和8.1個百分點,而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7%。據有關部門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率可達14.6%和14.9%。從我區發展的態勢和條件看,實現“兩個翻番”是完全可能的。屆時,我區生產總值將達到2萬億,財政總收入達到4000億,人均生產總值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都將進入全國前列。
二、“兩個達到”順應了各族人民的新期待
報告指出確保“兩個達到”,即城鄉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發展理念,順應了全區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兩個達到”是富民與強區并重、富民優先的具體體現。我區城鄉居民收入長期滯后于經濟增長,“十五”以來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3%,而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只增長10.8%和7.5%。2010年,我區城鄉居民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差1411元和389元。城鄉、地區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還在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5∶1擴大到3.2∶1;收入水平最低的盟市,城鄉居民收入還不及最高盟市的一半;20%的城鎮最高收入戶與2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收入相差7.6倍,62.5%的城鎮居民和61.7%的農牧民收入低于全區平均水平。我區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以及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與沿海地區、中部省市比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報告指出,堅持富民與強區并重、富民優先,著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發展成果充分惠及各族人民。
實現“兩個達到”任務艱巨,需付出艱苦努力。報告提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國家“十二五”規劃這兩個指標的預期目標均為7%以上,屆時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6801元和8302元。我區實現12%的預期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31190元和9746元,即可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但“十一五”期間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均達到了12.7%,若全國“十二五”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我區城鄉居民收入要想在“十二五”末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年均增速必須比全國快1.74和1.53個百分點,即分別達到14.44%和14.23%。因此,實現這一目標,難度很大,任務艱巨,需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兩個增強”突顯了我區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
報告提出“兩個增強”,即發展保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這找準了制約我區科學發展的瓶頸,既是奮斗目標又是工作重點和舉措。之所以提出“兩個增強”,是因為目前我區這“兩個能力”較弱,不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我區科學發展的瓶頸。
基礎設施的制約。目前,我區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出區通道不暢,是制約我區發展的最大瓶頸。全區公路技術等級不高,網絡覆蓋面低,路網密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鐵路運輸能力尤其是干線能力緊張,我區鐵路年貨物發送能力僅為6億噸,請車滿足率不足40%,是全國三個沒有快速鐵路的省區之一。能源外送通道不暢,電力裝機已達6500萬千瓦,而建成的外送通道容量不足2600萬千瓦。水利建設滯后,水資源保障能力不強,蓄水調水控制性骨干工程少,農牧業水利基礎薄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為耕地面積的40%左右。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生態環境的制約。近幾年,雖然我區實現了整體惡化趨勢趨緩、局部地區明顯改善,但生態環境脆弱局面尚未根本改變,部分地區生態環境仍在退化。目前,我區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全區國土面積的62.5%,其中重度和極重度面積占36.7%,10億畝可利用草原中還有70%的面積存在退化和荒漠化。我區是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保護不好,不單影響我們自己,還將直接威脅到東北和華北的生態安全。
節能節水減排的制約。我區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時期,面臨經濟快速增長與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需要處理加快發展與節能減排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區重型化的產業特征仍十分明顯,工業中能源、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占到2/3,服務業中交通運輸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接近30%。2010年,全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1.92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5.6%。產業結構特征決定了我區今后幾年節能減排難度與壓力將會很大,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十分嚴峻。我區水資源十分短缺,據測算,全區現狀缺水10億立方米,未來十年缺口將達到30億立方米。同時,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并存,2010年全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4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03。水資源短缺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針對上述制約瓶頸,報告提出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明顯緩解,生態惡化趨勢有效遏制,節能節水減排實現預期目標。實現這些目標,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增強發展保障能力,必須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今后我區加強基礎設施應該抓好四個方面:一是以打通連接周邊省區通道為重點,統籌鐵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樞紐規劃和建設,加快推進快速鐵路客運通道、鐵路煤運通道、出區高等級公路建設,提高區內公路通達深度和公路等級,加快形成連接內外、覆蓋城鄉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二是實施重要輸電通道和聯網工程,加快遠距離輸電、輸氣工程建設。三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工程措施力度,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四是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交通、通信、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
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我們要把保護生態放在優先位置,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統一。要以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保護生態,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加快推動農村牧區人口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雙贏。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強化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推動資源由初級開采、初級加工向綜合利用、精深加工轉變,不斷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
實現上述奮斗目標,我們面臨許多重要機遇和有利條件。
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格局將繼續發生新的變化,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為我們加快發展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新一輪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正在加速孕育,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推進以綠色、低碳、智能為特征的新興產業發展,搶占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資源輸出國正在改變單一的資源依賴發展模式,開始向以增強內生動力為目標轉型。只要我們抓住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帶來的機遇,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就可以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區發展面臨良好的國內環境。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深入實施,特別是國務院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我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努力方向,為推進我區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區經濟主要靠國內需求拉動,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和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國內需求持續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我們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區域合作加強,產業轉移加快,沿海地區和周邊發達地區資本和產業北上西移,為我們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提供了現實機遇。
從自身看,新世紀以來內蒙古實現跨越式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區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全區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53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72億元,跨過萬億大關,由全國第24位上升到全國第15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0年的9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0億元,跨過千億大關,由全國第23位上升到全國第14位。能源、原材料、農畜產品等主要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戰略基地,為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正如報告所說,經過新世紀以來的努力,內蒙古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已經進入全面推進科學發展的新階段。更為重要的是,內蒙古在持續積累的物質基礎上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全區上下形成了干事創業、奮力趕超的發展氛圍,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