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川莜面”獲批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來源:中國質量報   時間:2017-02-17





      2016年底,“武川莜面”獲批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繼清水河小香米和武川土豆后的第三個地理標志產品。


      民間自古傳頌“陰山莜面甲天下”,武川地處陰山北麓,享有“莜面之鄉”的美譽。莜面在我國已有5000年的歷史,它耐干旱、抗強堿,是塞北高寒農作物之一。俗稱“后山”的武川,屬溫涼旱薄區,是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黑黃交錯的沙土、集中的雨水,長時間的日照,是莜麥生長的最佳條件。武川莜麥沒有病蟲害,也不需要施化肥,是純正的綠色食品,加之當地特殊的加工工藝,造就了武川莜面特有的質量特色和優良的品質風味。相傳,清朝康熙皇帝親征葛爾丹,在歸化城吃過莜面后贊不絕口。“冷調莜面搗燒酒,山珍海味都不如。一口莜面一口酒,香得人們口水流。”這段順口溜說的就是武川的莜面。這些明顯的地域性,賦予了武川莜面地理標志產品的真正內涵。


      武川莜面可制成五大系列的食品——蒸、炸、氽、烙、炒,共有40多個品種,其制作成方法多樣,搓、推、搟、卷各具特色,其中蒸莜面就有窩窩、魚魚、墩墩、圪團等近20種。2009年,武川莜面制作技藝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川莜面面粉較白,口感勁道,富含鈣磷等微量元素、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其含有的亞油酸和脂肪酸對粥樣動脈硬化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經常食用武川莜面對高血壓、冠心病、減肥、降血脂、降血糖等預防保健作用良好。


      武川縣一直重視武川莜面品牌的開發和振興,對武川莜面品牌進行了挖掘和整理,從2013年至今連續舉辦了4屆“內蒙古·武川莜面文化節”,大幅度提升了武川莜面的品牌效應。同時,為做大做強武川莜面產業,武川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行精深加工,先后引進燕谷坊(集團)公司、西貝餐飲集團等龍頭企業,建立了現代化的莜面生產線,進行莜面開發加工的深入研究。龍頭企業帶動了武川群眾莜麥種植的積極性,這對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規模化種植、增加財政收入和支持脫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目前,武川莜面年產銷能力達650萬公斤,6個莜面加工獲證企業,武川莜面遠銷大江南北,并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武川莜面地理標志產品的成功獲批,將有效地保護這一優質特色產品,進一步提升武川莜面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武川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帶動武川休閑觀光旅游和農家樂餐飲服務行業的發展。(張春遠 記者 李艷)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