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大會在呼倫貝爾召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恒表示,內蒙古旅游即將走上轉型升級之路,依托當地“最字號”、“源字號”、“獨字號”的旅游資源唱響世界。
10日,內蒙古旅游發展大會落幕,而有關內蒙古旅游探索和發展的話題在各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地襲來:除了草原,游客到內蒙古還能看什么?
李紀恒在旅游發展大會上指出,內蒙古旅游資源富集、稟賦優異,按照中國國家《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衡量,旅游資源8個主類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民間習俗內蒙古全部具備,34個亞類具備30個,181個基本類型具備112個,其中很多資源在中國乃至世界同類資源中都是“最字號”、“源字號”、“獨字號”。
春草發芽的時節,埋伏著“亞洲最大功能性礦泉群”的阿爾山依然白雪皚皚,源源不斷的中外游客被冰雪世界和溫泉海洋的“冰火兩重天”深深吸引著。
阿爾山市政府官方表示,阿爾山是中國乃至亞洲不可多得、面積巨大、環境優良的生態型旅游度假圣地,如今要將當地的“冷資源”變成“熱經濟”,打造世界級生態休閑養生度假地。
“呼倫貝爾有270萬人民群眾、42個民族。特有的多民族文化資源構成呼倫貝爾最大的吸引力。”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委書記秦義如是表示。
中國“三少民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民族文化傳承千百年,依舊保留著它們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
呼倫貝爾市旅游局局長托亞告訴記者,近幾年,更多中外游客愿意跋涉至這些原始部落中,感受狩獵文化、使鹿文化、契丹文化以及俄羅斯文化等多元原生態氣息。
額爾古納政府官方表示,蒙兀室韋是世界蒙古人頂禮膜拜的圣地,當地政府將其從仙人柱到蒙古包的演化系列、狼文化、狩獵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異同串連起來,向世人講述蒙古民族的起源與發展,通過旅游將蒙古之源文化傳承下去。
位于中俄蒙三國交界的滿洲里市,用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異域”風情不斷吸引著大量中外游客。
滿洲里承載了百年歷史風雨的洗禮,曾是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紅色通道”,蘇聯紅軍從這里打響了歐洲戰場支援太平洋戰場的第一槍。
當地旅游局官方介紹道,碧波蕩漾的呼倫湖,悠久深遠的扎賚諾爾文化,莊嚴肅穆的中俄界碑,中西交融的城市風格等,儼然將這座小城裝點成一幅自然生態與現代景觀、遠古文化與現代文明、民族文化與異域風情交融的優美畫面。
李紀恒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推動內蒙古旅游業大調整、大變革、大跨越的關鍵時期,要大力實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發展戰略,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據悉,2016年,內蒙古接待中外游客9805.32萬人次,同比增長15.19%。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