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呼倫貝爾市始終堅持美麗發展,嚴守生態底線,通過實施以呼倫湖為重點的林田草山水湖綜合保護治理,推動草原畜牧業轉型和林區深化改革,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加快發展,在加快發展中保護好生態,努力實現綠色與發展的內在統一。
呼倫湖草豐水美鳥歡鳴
作為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呼倫湖一直是我國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維持碳循環、養護草原、防止荒漠化及維系周邊草原生態系統平衡等重要生態功能,其生態狀況與呼倫貝爾草原及其周邊億萬生靈息息相關。
2016年入夏以來,盡管其周邊地區氣溫偏低,降水偏少,但呼倫湖面積較去年同期仍有小幅增長,生態治理效果初步顯現。今年夏季,市氣象局利用衛星資料對呼倫湖水體進行面積監測,顯示呼倫湖水面面積約為2061.9平方公里,水位大幅上升。
為有效補充水生生物種群和漁業資源,2016年8月,呼倫湖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小河口舉行,2萬余公斤鰱鳙魚種在呼倫湖“安家”。
2016年10月1日,醞釀多年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正式頒布施行。明確了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并對呼倫湖保護的各個關鍵環節作出了規定。《條例》的實施全面提升了呼倫湖自然保護區的規劃、保護、管理和執法職能,為維護保護區生態功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呼倫湖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對呼倫湖的生態保護、環境恢復、綜合治理等各項工作起到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為遏制不法分子的私捕濫撈活動,2016年入秋以來,保護區各管護站、綜合執法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及水上巡邏艇大隊不定期開展水上和陸地巡護工作,嚴厲打擊私捕亂撈人員,并多次開展水上清理網具工作。
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
呼倫貝爾素有“天堂草原”之稱,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始終是呼倫貝爾市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委書記秦義在市第四次黨代會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今后五年呼倫貝爾市要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全面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嚴格實施禁牧休牧、劃區輪牧、沙地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建立完善的草畜平衡管理制度。
讓退化的草原重披“綠衣”,讓辛勤的牧民多得實惠。據悉,呼倫貝爾市從2011年實施草原補獎機制以來,補獎面積總任務近1.04億畝,其中,禁牧面積2850.5萬畝,草畜平衡面積7508.26萬畝。牧民生產資料補貼戶數1.8萬戶,實施牧草良種補貼面積每年在200萬畝左右。禁牧、草畜平衡和牧民生產資料補貼累計發放資金近23.2億元,12.26萬戶35.69萬農牧民從草原補獎政策中受益,有效減輕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草原生態持續好轉。
“十三五”規劃期間,呼倫貝爾市將實行新一輪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補獎總面積達10358萬畝,其中,禁牧面積1687萬畝,草畜平衡面積8671萬畝。補獎總資金62941萬元,其中禁牧補助資金23197.24萬元,草蓄平衡補助資金38743.76萬元。
為全面落實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保護草原資源,強化禁牧和草畜平衡監督管理,促進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2016年7月18日,市政府印發《呼倫貝爾市禁牧和草畜平衡監督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在全市所有草原實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在禁牧區執行嚴格的禁牧政策,鼓勵牧民合作經營,開展規模化集中舍飼養殖。
大森林萬頃青山騰綠浪
呼倫貝爾市林地面積1620萬公頃,森林面積1300萬公頃,活立木蓄積11.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1.4%。森林生態系統維系著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東北平原的生態平衡,在建設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2016年呼倫貝爾市超額完成國土綠化任務,截至2016年10月底,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面積4301.89萬畝,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1806.04萬畝。全年完成造林78.6萬畝,全年義務植樹470萬株。
美麗富饒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被譽為“北疆的綠色長城”,是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自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以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林區因木材停伐形成富余職工近1.7萬人,目前,已有1.3萬余名職工得到妥善安置,其余3464人將在貯木場庫存木材銷售完畢后,結合專業服務隊伍組建統一進行安置。
在國有林區改革的大背景下,2016年5月,根河林業局森林經營處正式掛牌成立,下設18個營林工隊共288人,全部由原從事木材生產的職工組成,森林經營工作不僅是工作性質的轉變,也意味著職工真正從“砍樹人”轉變為“種樹人”。
堅持綠色發展,堅守生態底線。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祖國北疆生態文明亮麗風景線,建設生態保護示范區,是全市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