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指出,放寬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放手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這一信號的釋放,已充分表明內蒙古支持非公經濟加快發展的決心和態度,也預示著非公經濟發展正在迎來更加美好的春天!
回首過往,內蒙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已彰顯出獨有的魅力:到2015年底,非公經濟市場主體達到162.84萬戶,占全區市場主體的97.84%;全區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突破了1萬億,達到了11579.1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64.2%,年均增長8.8%。上繳稅收占全區6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區8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區67.7%,城鎮非公有制單位從業人員占全區城鎮就業人員總數75.7%,城鎮非公有制單位新增就業人數占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82.56%。2016年上半年,全區非公經濟繼續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7.6%,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2.2%,稅收增速為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達到10.1%。
“非公經濟活力的充分釋放離不開政策扶持,離不開自治區從上而下積極構建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自治區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指出。
2013年6月,自治區政府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若干規定(試行)》。為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增強自治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活力和競爭力,今年6月,自治區政府發布《內蒙古自治區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若干規定》,從市場準入、財稅、土地、價格等方面制定了多項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就財稅政策支持而言,內蒙古設立5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與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形成配套,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爭取中央投資和安排本級用于引導企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時,重點向非公有制企業傾斜。
此外,自治區高院制定了《關于依法保護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自治區檢察院制定了《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十二條措施》,自治區金融辦下發了《關于內蒙古自治區金融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十條措施的通知》等等。
政策傾斜和來自各個部門的鼎力支持形成了扶持非公經濟發展的合力,搭建起全區非公經濟“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我區服務業涉及行業眾多,關系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截至2015年底,我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達1437戶,大多數服務業企業都屬于小微非公有制企業。
近幾年,自治區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快服務業發展若干政策規定》《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實施意見》《自治區服務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等一系列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2015年,自治區發改委爭取國家和自治區服務業引導資金3億元,有力地支持了45個服務業示范項目建設。同時,創新了自治區預算內資金投資方式,安排1億元服務業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2億元,設立了總規模3億元的現代服務業股權投資基金,為現代服務業企業提供了另一種融資渠道。
為進一步促進民間資本投資,僅2015年,自治區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下發了多個關于取消、降低相關收費的通知,全年共計取消和降低收費項目51項,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20.83億元。
2014年以來,自治區工商局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扶持非公經濟發展。如今,非公企業準入程序一簡再簡、準入門檻一降再降、準入效率一提再提,實現了工商登記零收費、經營場所零門檻、網上辦事零距離,登記注冊更加簡單、便捷、高效,催生了大量的非公市場主體。從2014年3月改革新政實施到今年12月18日,全區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85.32萬戶,其中非公市場主體占98.66%;個體私營企業共有從業人員520.50萬人,非公經濟成為全區加快發展的主力軍和增加就業的主渠道。
鄂爾多斯市作為我區非公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從改革創新、政策扶持、轉型升級、服務保障等方面給予非公經濟重點傾斜。近年來,鄂爾多斯制定出臺了《關于培育骨干企業做大做強的實施意見》《鄂爾多斯市進一步扶持工商企業降本增效措施》等政策措施23項。并編制出臺了《鄂爾多斯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啟動了“鄂爾多斯市特聘科技專家進園區進企業計劃”,首批選聘的17名國內外知名科技專家中有14名被選派到非公企業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市本級安排30億元轉型發展資金,通過項目基金的方式,全力支持各類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轉型發展……通過多措并舉,涌現出鄂爾多斯集團、伊泰集團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非公企業,領跑全市經濟發展,并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鄂爾多斯共有各類非公經濟主體17.3萬戶,非公經濟占GDP、稅收和就業比重都超過了70%,有4家非公企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5家非公企業進入內蒙古民營企業100強。
通遼市全市投資3500萬元,在全區率先成立了非公經濟陽光服務中心,服務中心與市政服務中心優勢互補,形成了雙輪驅動非公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同時,該市通過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讓非公企業“輕松上陣”。“營改增”政策全年可為企業減稅5億元;落實自治區減免涉企4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擴大其中18項免征范圍,全年可減輕企業負擔2600萬元。
百花齊放的好政策為非公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成立僅一年半的內蒙古宅小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充分感受到了來自政府的“親”“清”。“呼和浩特金海工業園區免費給我們開辟出一塊辦公區域,劃撥了人才扶持政策專項資金。目前,園區還正在積極為我們爭取社保補貼和稅收補貼。‘保姆式’的服務讓我們倍感溫馨,也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公司總經理郭超宇激動地說。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自治區上下正在合力構建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滋潤下,我區非公經濟必將迎來更加明媚的春天!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