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以“6+7”為重點調整產業結構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改造升級6大傳統產業,培育打造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6+7”為方向和重點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這一思路圍繞做好資源轉化增值這篇大文章,立足我區現有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和存在的主要短板,突出了堅持發揮優勢和補齊短板一起做、調整存量和做優增量同步抓的戰略思想,明確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目標,結合了加快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的現實需要,明確了新形勢下內蒙古調整產業結構路徑,指明了內蒙古未來五年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
“6”是指近年來支撐我區經濟高速增長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這些產業近年來發展受到一定制約,亟待轉型升級。“7”是指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云計算、生物技術、蒙中醫藥等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我區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主要著力點。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過去那種“三高一低”的粗放、外延式發展方式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更難以支撐經濟中高速增長,這就要求我們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同時必須加快培育新業態,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6+7”產業結構調整思路,既結合了我區資源豐富、傳統產業基礎好等優勢,又符合當前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的新趨勢,對指導我區產業發展具有三個層面的重大意義。
第一,加快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落實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進經濟發展的主線,今年以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安排部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必須看到,一些傳統產業產能出現了過剩,而一些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產品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還很繁重。在供需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的形勢下,必須加快改造提升六大傳統產業,調整存量、淘汰落后產能,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培育打造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優增量、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
第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途徑。憑借資源稟賦優勢,我區能源、化工、冶金等傳統產業曾為推動全區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近年來,這些傳統優勢產業受到市場需求不足、政策約束趨緊等方面的制約,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減弱。作為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規模小、競爭力較弱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區產業發展的短板。因此,結合自治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以及政策、市場等外部環境因素,以“6+7”為重點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是補齊發展短板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產品檔次提升、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必由之路,更是未來在區域競爭大格局中贏得新一輪發展優勢的關鍵。
第三,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實現我區綠色化發展的關鍵環節。長期以來,我區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基礎上,隨著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這種粗放式發展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僅有利于我區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也是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客觀需要,更是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
“6+7”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點在“6”和“7”,關鍵點在于突出戰略性,重點是調整。必須堅持發揮優勢和補齊短板一起做、調整存量和做優增量同步抓,做好資源轉化增值這篇大文章,著力推動我區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
一方面要通過改造提升,使傳統優勢產業煥發新活力。要緊跟產業發展方向,遵循產業發展規律,讓傳統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一是要緊緊抓住當前能源、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調整和市場倒逼的機遇,加快行業戰略性重組,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要注重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鼓勵企業改造提升現有設施和工藝條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增強競爭力,加快實施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技術改造項目。三是要推動傳統產業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模式,推廣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
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快培育打造,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支撐我區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必須立足現有基礎和優勢,統籌部署,集中力量,瞄準產業發展新趨勢,大力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形成多點、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一是要增強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以重大發展需求為牽引,集中力量實現若干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二是要發揮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的帶動作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的培育扶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吸納中小企業開展專業化分工協作,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提高產業配套能力。三是要發揮金融資本的引導作用。加大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更好地發揮創投基金、引導基金和重大科技專項資金的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破解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