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旅游商品尚須“內外兼修”


    來源:中國旅游報   作者:霍晴    時間:2016-11-25





      近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舉辦的第三屆內蒙古旅游商品設計大賽在激烈的角逐中落下帷幕,內蒙古漠上行皮雕藝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皮雕畫《呼倫與貝爾的愛情傳說》、額濟納旗居延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哈格爾”牌俏色巧雕系列等作品獲得金獎。為樹立內蒙古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擴大旅游購物消費,推動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商品產業快速發展,內蒙古近年來以各種形式大力開拓旅游商品市場。


      市場發展多元化


      深厚的文化底蘊及顯著的地域優勢是內蒙古旅游商品開發的基石,以蒙古族為核心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賦予旅游商品開發極大的文化內涵,所開發的工藝品、乳制品、皮毛制品、樺樹皮制品等頗具特色。此外,內蒙古旅游資源稟賦好,擁有森林、草原、沙漠、冰雪等多樣自然地理及氣候條件,物產品種更加豐富、多元。


      蒙古皮畫,精選草原天然優質牛皮經過特殊描繪、著色、層染、拋光、定形,半浮雕凹凸等幾十道工序純手工制作完成。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天然皮革所具有的線條流暢、構圖別致、立體感強、色彩柔和等特點。


      內蒙古漠上行皮雕藝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剛介紹,“皮畫工藝創作靈感源于游牧時代,人們為了記錄遷徙途徑,以羊皮制作地圖或記錄路徑,經過漫長演變至近代,經過幾代皮畫藝人的探索,開始采用北方草原的牛皮進行繪制。”


      內蒙古漠上行皮雕藝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是內蒙古地區最早從事皮雕藝術創研開發的專業民族文化企業。2001年,第三屆昭君文化節作品展中《嬉戲》榮獲特等獎;2007年獲“一種無接縫皮質畫框”專利;2015年《蒙古平安》系列皮畫榮獲內蒙古博樂歌稱號;從2001年至今,殊榮無數,企業從手工作坊起步,歷經20余年的研制,發展成為內蒙古開發旅游商品頗具影響力的企業之一。


      “牛皮有易攜帶、不易損壞、保存時間較長的特點。優質牛皮后期經傳統工藝精制而成,并發展成為蒙古皮畫,隨著旅游業發展衍生為如今大熱的旅游商品。”王志剛指著一副裝幀精湛的皮畫說。


      蒙古皮畫表面浮雕般的立體效果和冷峻、凝重的風格形成的視覺沖擊力能令觀賞者感到震撼,同時皮畫也充分體現了蒙古族的藝術精髓和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和收藏價值。“現在的蒙古皮畫除保持古樸韻味之外,又融入現代民族工藝技法,經特殊工藝處理軟化,使皮質細膩柔軟,色調柔和、畫面細膩、永不褪色,是收藏以及饋贈親友的極佳選擇。”王志剛說。


      目前,活躍在內蒙古旅游市場的不只有像漠上行這樣的老牌企業,一大批新銳力量異軍突起,正在豐富和壯大旅游商品市場,內蒙古大麒工藝美術品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的逐漸發展和產品自身的獨特性,為企業的產品服務策略及營銷策略提供了依據。“我們的陶瓷產品,從設計開始,經修改初稿、確定終稿、制作泥稿、翻制模具、成型、晾曬、釉上彩、釉下彩、貼花、施釉、燒成、二次燒成等繁瑣工序。成型工序需根據產品的需要或加或減。”大麒設計監理于水捷說。


      前進之路任重道遠


      旅游商品是旅游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旅游業較發達地區,旅游購物收入一般占旅游業總收入的40%以上,而內蒙古只占20%左右。


      王志剛認為,制約內蒙古旅游商品發展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四大點:一是推陳出新的速度較慢,創新性不強,導致產品欠精致,特色不鮮明、文化特點不足。二是品牌知名度不高。由于內蒙古旅游商品市場起步較晚,品牌意識淡薄,人們觀念里根深蒂固的產品僅限于奶制品、羊毛制品、肉制品,其他產品缺乏市場營銷,產品品牌塑造缺失,目前尚沒有形成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三是人才緊缺,受就業觀念以及市場影響,從事研發型人才欠缺,目前從事蒙古皮畫的大部分是企業自主培養,處于臨摹階段,具有專業技能的蒙古族人才緊缺。四是受經濟下行以及受市場規模較小影響,企業自身發展壓力巨大,任重道遠。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大麒工藝美術品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14年,以文創類旅游紀念品研發、生活日用瓷的研發和銷售以及文化手工體驗為主,由一群具有創新意識,有著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年輕人組成。目前,大麒產品材料的選擇具有不怕日曬雨淋、耐高溫、防刮蹭、永不褪色的特點,符合當下環保和產品安全性的要求,產品備受人們青睞,銷量一直很樂觀。但是產品雷同,缺乏新意、人才欠缺、品牌塑造仍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在呼和浩特,無論是塞上老街、大召、博物院還是國際商貿城,商家所出售皮畫、皮囊、蒙古刀具、手工藝品等雷同,無法體現游客所處旅游景點的特色,開發別具一格的景點旅游商品迫在眉睫。”于水捷說。


      于水捷說,“內蒙古的旅游商品種類繁多,生產廠商缺乏品牌意識,沒有自發積極地去弘揚民族產品,導致產品知名度不高,當地一些物美價廉的產品則因其品牌影響力不大而無法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其次,商品需要展現旅游商品的文化價值,內蒙古旅游商品民族文化體現不到位、藝術性不高、深加工不足。”


      有效合理地解決內蒙古旅游商品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問題,是調動旅游市場氛圍的關鍵步驟。


      政企合力擊敗發展“攔路虎”


      2016年,為進一步促進內蒙古地區的旅游投資和消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內蒙古各地要加大旅游商品開發力度,實施旅游商品品牌建設工程,鼓勵市場主體大力開發生活類特色用品和旅游紀念品,豐富旅游商品類型,積極推廣旅游商品品牌。


      2016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啟動《內蒙古旅游商品開發規劃》考察調研活動,深入了解旅游商品市場、調研旅游人群、分析內蒙古地區旅游人群消費特征,為大力推動自治區旅游商品品牌提升、促進旅游商品產業快速發展、解決內蒙古旅游商品的創新開發和市場轉化問題、擴大旅游購物消費提供指導。


      王志剛建議應該成立民族文化產業園,文化旅游融合是當前趨勢,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旅游商品企業原有的廠房大部分是租賃或者位于城鄉結合地帶,因交通以及環境的制約,發展受限,政府應積極引導,形成具有規模和地域性名氣的品牌和設計,做強旅游商品,形成產業集聚,培育旅游商品龍頭企業。要站在工藝美術的角度評職稱,由技師逐步到大師,創造足夠良好的用人條件,擁有優秀人才的支持,產品研發和創新才能后勁十足,旅游商品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于水捷說,“現在我們的產品已經在呼和浩特、錫林郭勒盟的幾個旅游景點銷售,未來將會陸續在內蒙古的其他旅游景點銷售。同時,不僅是內蒙古地區,產品的文化創意拓展會根據全國各地區旅游特色的不同,創作出屬于當地特色的文化創意類旅游紀念品。”


      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突出民族風情,產品設計要融合民族元素、民族文化內涵,以產品表達的方式再現濃郁的文化符號;要塑造民族品牌,打造旅游新形象,為產品營造一個良好的口碑效應;要探索新的營銷模式,全方位發揮媒體的傳播效果以及讓產品走出去,并深化其影響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