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8日,內蒙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舉辦了創業內蒙古行動成果展,在成果展上,全國首家四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創業市場內蒙古自治區四眾創業市場展示區,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這個內蒙古正在搭建四眾創業市場,積極順應國家政策、主動作為,讓四眾的創業創新激情將在內蒙古競相迸發,圓了創業者們“老板夢”。
有“四眾”單位23278家
據內蒙古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內蒙古“四眾”單位總數為23278家,約占名錄庫正常維護單位的10%。中西部盟市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東部盟市主要集中在呼倫貝爾市、通遼市和赤峰市。
統計顯示,按照“四眾”單位所從事具體業務活動,大致可分類為以下幾類:
一是綜合性或涉及各類“四眾”業務的單位(簡稱“四眾”平臺類);
二是從事支持、支撐、援助、孵化器(簡稱支援孵化類);
三是以新科技(信息、生態、科學技術等)為主的單位(簡稱科技類);
四是從事互聯網及網絡相關業務的單位,包括部分互聯網金融單位(簡稱網絡類);五是以創新、創意、創業等雙創為主開展業務活動的單位(簡稱創新類)。
圓更多創業者的“老板夢”
“四眾”單位內部結構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首先,網絡類、科技類單位占據主要部分,這是由于現代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發展所引導的產業升級所帶來的社會需求。其次,支援孵化類與平臺類單位占比不足1%,創新類單位約2%,這些單位占比較少是因為這類業務活動不僅需要現代網絡、大數據基礎,還需要現代資本運作的相關資金和管理經驗,相比其它類型的“四眾”單位,從業門檻與運營難度要高很多。
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人力資源市場處處長金龍表示,這些數據及分析說明,內蒙古四眾新模式、新業態正在蓬勃發展,正成為內蒙古社會經濟的新常態,新引擎。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正在打造的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全國首家內蒙古自治區級四眾創業市場,激發和釋放市場活力,聚人才、聚項目、聚平臺、聚資本、聚企業,提供全要素市場、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服務,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圓更多創業者的“老板夢”。
到2020年實現千人成功創業
內蒙古建設的全國首家四眾創業市場,將依托“1+1+1”(互聯網+、一智庫、一園區),運用“四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不整合“1+N”各生產要素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其他要素市場)去建設,預計今年11月份掛牌運行。
這當中眾創其實就是創業的發展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內蒙古多家電子商務及科技企業聯合建立眾創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與杭州、上海、深圳等200多個平臺實現集聚全社會各類創新資源,并降低創業者創業創新成本,讓創業者都可參與創新,形成大眾創新、釋放眾智的局面。
眾扶其實就是創業的載體。在這個載體里,呼市賽罕區金橋電子商務產業園將作為四眾創業市場的載體,其將為內蒙古四眾創業市場提供五大功能廳支持。園區集聚了近300家電子商務及相關配套產業,全要素地構建了電子商務發展生態圈。計劃到2020年,園區及其市場總部直接實現1千人成功創業和1萬人穩定就業,帶動周邊區域群體就業5萬人;引進高層次團隊10個、高層次人才200人,實現產值100億元,扶持上市企業5家以上。
眾籌就是創業的融資渠道,內蒙古以一家網絡科技公司為牽頭單位,為創業者提供學術、資金、平臺資源,共同推動內蒙古眾籌產業的發展;
眾包就是創業的服務平臺,內蒙古以本土電商服務公司為牽頭單位,聚會了國內及本土多家優秀企業,為創業者及傳統企業提供電子商務服務,幫助傳統企業拓展電子商務領域。智庫相當于創業者的大腦及指揮中樞,內蒙古全國首家四眾創業市場中,首次引進了智庫,為創業者創業獻計獻策。
對于這樣的一個讓創業者感到新鮮及陌生,集聚創業組織多個要素的平臺。不少創業者表示,四眾創業市場平臺的打造,將為創業者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和交流平臺,并起到孵化的作用。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