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產業為內蒙古貧困戶帶來幸福感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趙杰    時間:2016-10-13





      “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在內蒙古,不僅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分布在內蒙古大地上的11224個行政嘎查村也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鄉村旅游正在成為亮麗內蒙古一道美不勝收的風景線,更是內蒙古落實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推手。


      旅游扶貧要精準化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內蒙古旅游局了解到,截止到2015年年底,內蒙古新增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示范點4個,累計達到6個和19個;全區鄉村旅游接待戶超過4200家(其中星級接待戶381家、4星級以上127家),全年接待游客2860萬人次,營業收入18億元。全區有576個村(嘎查)開展農村牧區旅游,其中57個國貧、區貧旗縣294個村(嘎查),占旅游村的51%;全區鄉村牧區旅游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5萬,帶動農牧民就業13萬人,其中涉及貧困地區人口超過10萬。


      趙偉,內蒙古社會扶貧工作促進會《扶貧雜志》負責人之一,臨近10月假期,她受邀參加了一次內蒙古鄉村旅游發展情況的調研。她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內蒙古各個旗縣基層政府正在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探索旅游脫貧新路子,內蒙古鄉村旅游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新變化。”


      寧城縣是國家認定的首批革命老區縣,被譽為“千年古都”,是遼文化發祥地。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以來,寧城縣編制了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了旅游業精準脫貧實施方案,決定把發展旅游業作為全縣十大脫貧措施之一。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便利的交通優勢、厚重的歷史人文資源、豐富的生態資源,把旅游業與現代農業、新型工業擺在同等重要位置。“十三五”期間,計劃旅游人次年均增長20%,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18%,以黑里河、五化、小城子、大城子、八里罕等建制鎮為重點,帶動3500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到2020年重點旅游鎮鄉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


      內蒙古旅游局局長魏國楠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內蒙古鄉村旅游扶貧正在走精準化的路子。制定實施了《內蒙古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扶貧數據庫’,完成了20個重點貧困村旅游規劃的編制,引導農戶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現階段,內蒙古旅游局協同各部門幫助條件成熟的鄉村旅游點建立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銷售點,引導鄉村牧區土特產品、農副產品實現就地銷售、增收轉化;組織旅游企業、旅游規劃單位、首批‘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高等院校等與扶貧村‘結對子’,開展對口幫扶。”


      旅游扶貧正在提檔升級


      赤峰市喀喇沁旗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革命老區旗。“十二五”期間,喀喇沁旗累計脫貧4.4萬人,其中依靠旅游產業脫貧0.8萬人,占脫貧總人口的18%。“十三五”期間,喀喇沁旗計劃通過發展旅游脫貧5000人,占脫貧總人口的23%。


      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喀喇沁旗充分發揮“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旗”品牌效應,已經設立了旅游發展基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休閑度假產業,加強品牌景區建設。截至目前,喀喇沁旗6條130公里農村公路山梁越嶺路段,實施瀝青水泥路改造,4條鄉村旅游環線實現全貫通。山葡萄、中藥材、硬果番茄、水貂、藏香豬等種養殖特色以及原始森林特色產物優勢正在凸顯,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旅游產品,正在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魏國楠告訴記者:“內蒙古正在修訂完善家庭游和鄉村旅游示范村等標準,促進鄉村旅游規范發展、提檔升級;推動鄉村旅游特色化與現代化融合發展,達到外‘土’內‘洋’的效果,讓游客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又體驗到便捷舒適的現代生活服務,使鄉村旅游地發展成為休閑度假地,讓貧困群眾切實感受到旅游產業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