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6年5月15日新火車站的投用,鄂爾多斯融入國家鐵路快速客運網絡,呼(呼和浩特)包(包頭)鄂(鄂爾多斯)經濟圈終于實現客運服務“公交化”。
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全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包昆縱軸的北端,是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核心區。呼包鄂區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云集了全自治區79%的三甲醫院、70%的普通高校、60%以上的科研機構、50%以上的文化體育場館;2015年常住人口793萬人,占全自治區常住總人口的32%。實現生產總值11099億元,占全自治區生產總值的62%,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從全國后列進入中游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呼包銀榆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呼包鄂集中了全國20%的優質羊絨、17%的煤炭、84%的稀土、12%的天然氣,堪稱全國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聚寶盆。
近年來,呼包鄂區域發展也迎來了新挑戰。發展定位有待明確,產業協作亟需加強,基礎設施呼喚互聯。為此,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推動呼包鄂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明確了2016—2020年呼包鄂“成長坐標”:堅持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建設國家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實驗區;全面提高農村牧區公共服務水平,建設邊疆民族地區統籌城鄉發展的先行區;加大生態投入,建設黃河中上游生態環境保護的示范區;主動對接蒙古國“草原之路”和俄羅斯遠東開發戰略,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支撐區。
相關規劃進一步明晰了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市產業錯位發展的功能定位:呼和浩特建設新興的世界乳業中心,包頭建設世界級稀土產業中心,鄂爾多斯建設國家清潔能源輸出基地。
呼包鄂用新思維謀劃新特色。呼和浩特在奶牛規模化養殖水平由50%提高到97%的基礎上,繼續鼓勵大力發展奶牛規模化養殖、優質牧草種植,同時在城郊地區培育發展一批高端農創園、采摘園、觀賞園、農耕文化園,打造集觀光、休閑、體驗、美食為一體的農家休閑旅游服務體系,推動農林牧漁結合、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包頭在建設稀土新材料基地方面,深入實施“稀土+”戰略,做好國家稀土產業轉型升級試點工作,擴大稀土永磁、儲氫、拋光、催化等功能性材料產業規模,重點支持永磁電機、鎳氫動力電池、藍寶石切片、光譜轉化材料等稀土應用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努力在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終端應用領域及制定稀土材料標準方面實現新突破。鄂爾多斯集中打造綠色煤電基地,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推動神華煤制油第二三條生產線、中煤大化肥二期、匯能煤制氣等項目建設,新增煤制烯烴產能200萬噸、精細化學品120萬噸,甲醇就地轉化率達到30%左右。抓住國家支持電力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政策機遇,建設大型風電、光電、光熱發電站,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
有側重,更有合作。呼包鄂三地進一步優化空間格局,突出呼和浩特核心地位,強化包頭、鄂爾多斯區域副中心城市地位,聯手打造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化工、裝備制造產業帶,合作培育沿陰山北麓新能源產業帶,協力建設敕勒川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帶。
區域協同,優先突破的著力點在哪里?呼包鄂首推交通要道、電力通道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鐵路成功地構建了呼包鄂“1小時快速客運圈”之后,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推進呼和浩特—包頭—銀川、呼和浩特—集寧—大同、包頭—鄂爾多斯—西安、呼和浩特—鄂爾多斯4條快速客運通道,實施呼和浩特、包頭軌道交通項目。公路方面,重點構建呼包鄂中心城區“2小時公路圈”,中心城區至縣城一級以上公路相連,形成快速、便捷公路網。民航方面,加快呼和浩特機場和鄂爾多斯航空樞紐建設,推動呼包鄂干線、支線機場間協作。
在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廟至山東2條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開工之后,內蒙古積極謀劃蒙西—湘南、鄂爾多斯—江蘇、包頭北—江西等輸電通道,在風電集中的包頭、呼和浩特建設500千伏風電匯集站及送出通道。圍繞鄂爾多斯、呼和浩特煤制油、煤制氣項目,配套建設蒙西煤制天然氣外輸管道、鄂爾多斯—安平—滄州輸氣管道、鄂爾多斯—呼和浩特—張家口—北京煤制油管道,同時進一步完善呼包鄂地區天然氣管網。
打造呼包鄂智慧島,構建高速、移動、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呼和浩特引進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三大運營商建設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以來,已建成運行的服務器達到30萬臺,今年有望突破100萬臺。目前已有百度、搜狐、騰訊等幾十家數據應用企業入駐,云計算產業基地將輻射整個呼包銀榆經濟區。(經濟日報記者 陳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