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農牧業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


    來源:中國食品報   作者:吳澤偉    時間:2016-05-11





      破解一糧獨大、一羊獨大 內蒙古農牧業全面推進供給側改革--訪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云挨厚


      當前,中國農業面臨著諸多矛盾和難題,而這些“病根”主要出在我國農業結構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調整農業結構以提高農產品供給的有效性。作為我國農牧業大省,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面臨著種植業玉米“一糧獨大”、畜牧業“一羊獨大”的結構性問題。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成了擺在內蒙古農牧業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4月20日舉行的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會員代表大會上,內蒙古農牧業廳副廳長云挨厚從現狀、政策、方向、規劃等方面出發,對內蒙古農牧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了深入分析。


      現狀:內蒙古農牧業“一糧獨大”、“一羊獨大”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內蒙古農業持續豐收,農業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全區糧食連年高位增產,綜合生產能力連續跨上450億斤、500億斤和550億斤大關,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然而,“從質的方面來講,農畜產品供給品種結構性失調,一般品種供給量大,優質產品供應較少。”云挨厚如此指出內蒙古農牧業的現狀。他進一步指出,內蒙古玉米產量高達糧食總產量的80%,羊存欄量占到了牲畜總量的79%,但是苜蓿等優質高蛋白飼草卻供應不足。種植業“一糧獨大”、畜牧業“一羊獨大”,堪稱當前內蒙古農牧業最大的結構性問題。


      與玉米“一糧獨大”、畜牧“一羊獨大”相對應的是,去年以來,玉米和羊肉的價格均大幅度下滑。今年1月,內蒙古羊肉平均價格49.1元/公斤,同比下降12.3%;玉米平均價格1.98元/公斤,同比下降14.3%。在兩個“獨大產業”發展同時受阻的情況下,2015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雖然達到了8%,但是近年來首次低于全國平均增速。


      云挨厚認為,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的建設。為此,今年內蒙古農牧業系統的工作重點就是抓好糧食生產、草原生態保護,穩定牲畜存欄的同時,加大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生產、加工、輸出等具體環節入手,力爭調整結構,提升品質,生產適銷對路的綠色農畜產品。


      政策:推進玉米“糧改飼” 穩羊增牛擴豬禽


      據云挨厚介紹,針對上述問題,內蒙古提出了“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牧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的發展思路。


      在種植業方面,內蒙古將加快推進玉米“糧改飼”。具體而言,今年,內蒙古將壓縮用作糧食的籽粒玉米種植面積200萬畝,鼓勵改種粳稻、經濟作物和小麥,并將選擇合適區域開展玉米大豆輪作;此外,新增用作飼料的青貯玉米種植面積500萬畝,新增優質高產苜蓿25萬畝。


      在畜牧業方面,內蒙古將推行“穩羊增牛擴豬禽”的策略:在穩定肉羊存欄數量的同時,在“十三五”末,力爭實現肉牛存欄由目前的830萬頭增加至1000萬頭,生豬家禽養殖規模由全國的第20位提升至前15位。


      “一方面,現在我區的活羊存欄量已經突破一個億,但受行情影響,效益一直不理想;另一方面,肉牛行業持續向好,且對草原生態的破壞比較小。”云挨厚說,所以,自治區政府就提出了“穩羊增牛”的發展思路。


      此外,云挨厚還強調,針對消費者對綠色健康產品的需求,內蒙古農牧業企業一定要在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提升產品品質。“有些消費者不怕你貴,就怕你生產不出來。所以簡單說,市場需求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


      據了解,2016年,內蒙古農牧業生產制定的目標是,糧食產量穩定在550億斤以上,牲畜總頭數穩定在1.3億頭只以上,這兩個數字都略低于2015年的實際水平。對此,云挨厚說:“過去我們往往只站在農牧業自身的角度抓農牧業生產,現在我們要站在市場的角度,重點抓農畜產品‘輸出’。”


      方向:發力精深加工 做好“輸出”工程


      近幾年,依托資源優勢,內蒙古一直在著力建設國家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據了解,內蒙古以原料基地建設為基礎,以農畜產品輸出為目的,重點推進乳品、牛羊肉、糧油、羊絨等六大主導產業集聚,培育知名品牌,壯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據統計,內蒙古現有57件農產品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證書;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識企業144家,認證產品389個,認證產量達到226.73萬噸;有機企業共計41家,產品323個,認證產量達到44.6萬噸。


      然而,“現在全區從事農畜產品種養的企業有1500萬家以上,總體上魚龍混雜,大的大、小的小。而小企業的產品低端,形成不了品牌效益,對市場有所沖擊,搞得大企業的日子很不好過。”


      因此,在云挨厚看來,要想做好輸出工程,首先得在生產加工上做好文章,發展精深加工是比較棘手、比較緊迫的任務。他指出,農牧企業的生產加工要立足市場需求,突出消費導向,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穩步發展以中高端為主的綠色產品,盡快發展以高端產品為主的有機產品,從而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有了好產品,接下來,就應該想著如何賣出去。據云挨厚介紹,內蒙古今后將加快輸出平臺建設,使內蒙古優質綠色農畜產品在更多的地方進行展銷。目前,內蒙古依托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在北京和上海布局了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展示廳,對接了400多家龍頭企業商家,并上架銷售1000多種產品。“此外,廣州館將于今年5月份完成建設,今后還將在條件成熟的二線城市搭建銷售平臺。”他補充說。


      規劃:繼續扶持龍頭企業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內蒙古農牧業若要深化供給側改革,還要加大產業化的工作。“一定要繼續扶持龍頭企業,沒有龍頭企業的壯大,產業化工作將無從談起。”云挨厚強調。


      據了解,2015年,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銷售收入500萬元規模以上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為1859家,銷售收入達到了4087.9億元,同比增長了8.1%,增加值達1225億元;農畜產品加工率達到了58.9%,同比增長了1.3%。


      在內蒙古農畜產品三大支柱產業中,肉羊產業提出了“三五”工程。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蒙都、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大牧場和蒙羊,均為重點培育的領軍企業。


      “龍頭企業在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的同時,還可以幫助牧民增收,從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云挨厚分析,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就是促進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可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還可以提供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為此,2014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農村牧區改革,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到2017年,全區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的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全區農牧民來自產業化經營中的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3730元增加到5500元。


      據云挨厚介紹,目前,內蒙古已有81%的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農牧民人均從產業化中收入4829元。(吳澤偉)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