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遼市始終堅持就業優先,狠抓創業帶動就業,多輪并驅,不斷加大就業創業工作推進力度,連續三年實施了就業創業重點工作行動計劃,全面提升就業創業服務能力,營造了全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氣象。
一是政策護航,全力支持就業創業。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結合實際,通遼市出臺了《通遼市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方案》、《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方案》、《通遼市大力發展三大產業集群帶動就業30萬人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擬定了《關于貫徹落實“創業內蒙古”行動計劃(2016年—2020年)的實施意見》、《2016年就業創業重點工作行動計劃》,涉及房租減免、創業補貼、創業培訓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從政策層面為就業創業開辟“綠色通道”。同時,加大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力度,發放小額創業擔保貸款549萬元。一季度,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399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92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779人。
二是創新載體,實施就業創業引領工程。采取“集中+分散”模式,建成33處“集中型”創業孵化基地和1046處“分散型”創業孵化網點,入駐創業實體2982家,吸納就業22468人。開發區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區被命名為“自治區級示范性互聯網+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成為全區首批獲此殊榮的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園;霍林郭勒市好億家創業孵化基地被評為自治區示范性創業孵化基地。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印發了《通遼市發展家庭服務業實施意見》、《通遼市家庭服務業規范化、職業化建設實施方案》,積極開展家庭服務業進社區試點工作,重點培養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社區照料服務等家庭服務新興業態,力爭打造一批經營上規模、服務上檔次、管理上水平的家庭服務企業品牌。同時,投資400余萬元,改建家庭服務業公共服務港,內設政策咨詢區、洽談服務區、簽約服務區等功能區,建成病人護理、嬰幼兒護理、孕產婦護理等21個培訓實操教室,現已正式面向全市開展家庭服務業培訓等公益性服務。全市家庭服務業企業現已發展到196家,從業人員9242人。
三是服務發力,全面提升就業創業平臺示范引領能力。第一,打造“六位一體”的市人力資源市場,舉辦招聘會108場,提供就業崗位4萬個,達成就業意向1.3萬人。第二,提升市創業就業培訓指導中心服務水平,示范帶動全市面向高層次群體開展創業培訓4056人。科爾沁區民聲幼兒園等6家創業實體被自治區授予“自治區創業示范店”榮譽稱號。第三,完善通遼市家庭服務業公共服務港功能,示范帶動全市開展高層次金牌家庭服務培訓實訓4415人。第四,強化民族文化產業孵化園區示范引領能力,吸納14家民族文化企業入駐,帶動文化產業領域就業3000多人。
四是加強培訓,不斷提升就業創業技能。通遼市因地制宜,開展精準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技能,提高就業成功率。一要培訓方式實現“五個結合”。把長期與短期培訓、培養與使用、招工與招生、項目立項與制定培訓計劃、“走出去”與“請進來”有機結合起來。二要培訓管理實現“四個轉變”。技能培訓主體由民辦機構向職業院校轉變、培訓對象由社會化培訓向在校學生轉變、培訓管理由注重鑒定結果向過程與結果并重轉變、培訓補貼由平均發放向根據工種及鑒定級別給予差異化補貼轉變。一季度,城鎮就業技能培訓1098人。三要實訓基地建設實現“點面兼顧”。整合四所職業學校,建成內蒙古東部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依托通遼職業學院臨床護理專業優勢,建成“蒙東情”家庭服務業實訓基地;依托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藝術類專業優勢,建成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實訓基地。9個旗縣通過整合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資源或雙掛牌方式,建成了適應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的培訓和實訓基地,全市實訓基地實現了全覆蓋。
五是就業援助,確保重點群體充分就業。一要根據產業發展形勢,實施高校畢業生圓夢計劃。按照“當年畢業的通遼籍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在認真組織實施內蒙古自治區“12+2”就業促進計劃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的方式,每年開發4000個公益性崗位,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兜底措施。同時,實施“在校大學生能力提升”計劃,通過開展“三證教育”,讓大學生入學就開始接受就業創業輔導和職業技能培訓,爭取畢業時同時拿到《畢業證》、《創業培訓合格證》和《職業技術等級證》,提高就業成功率。一季度,全市1198名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或落實就業去向。二要根據市場用工需求,實施農牧民工素質提升計劃。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牧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大力實施農牧民工素質提升計劃,將農牧民工納入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免費開展培訓,提升農牧民工就業技能,培訓農牧民工2886人。加大勞務輸出組織力度,主動與沈陽、長春、北京西城區等周邊地區加強勞務輸出合作,拓寬轉移就業渠道,農牧民工轉移就業20.4萬人。三要積極解決困難群體就業。開展“春風行動”和“就業援助月”等活動,規范了城鎮失業人員、殘疾人、失地農牧民等就業困難人員認定程序,建立健全“一對一”幫扶就業責任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幫扶779名困難群體實現就業,確保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