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驅動有力支撐內蒙古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作者:蘇永生    時間:2016-04-11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圍繞重點領域創新需求,加快實施關鍵技術攻關、實用成果轉化、創新平臺載體三大工程。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多運用財政后補助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投入。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組建技術聯盟,力爭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5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整合各類科技計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品牌建設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等相關政策。深入落實質量強區決定,加快實施標準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摘自2016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產業創新團隊,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推動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到2020年我區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件。


      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以提高園區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動園區發展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轉變。發展互聯網經濟。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發揮我區云計算數據中心區位和規模優勢,堅持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導向,突出企業主體作用,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大數據加快發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摘自《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創新驅動有力支撐我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工作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強化頂層設計、深化體制改革、優化創新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本級財政科技投入10.28億元,是2011年的2.14倍。全區申請專利8876件,同比增長39.58%,授權專利5522件,同比增長36.99%。萬人專利發明擁有量1.22件。內蒙古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2091.6億元,同比增長14.2%。


      完善頂層設計。內蒙古自治區建立健全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制訂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創新驅動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對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做出頂層設計和重點部署。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等法律法規,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供了法律保障。


      積極引領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據統計,近年來,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中87.6%的經費投入到企業,帶動企業創新投入36億元。“十二五”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的獲獎項目中,42.5%的獎項被企業摘取。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5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37家。截至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共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新型研發機構38家,攻關方向涉及現代煤化工、清潔能源、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生態綜合治理、稀土、蒙醫藥等領,覆蓋全區12個盟市。


      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十二五”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緊緊深入實施“人才強區工程”和“草原英才工程”,依托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重大科技項目和各類創新平臺,大力培養、引進和使用高層次人才。2015年,全區共有4人入選國家人才計劃,39人、21個產業創新創業團隊、18個高層次創新創業基地入選內蒙古自治區“百人計劃”。截至2015年,全區已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69家,協議引進院士81名,入站的院士專家團隊達到480余人,開展聯合科技合作攻關項目140余項,項目研究經費投入近12.6億元,申報自主知識產權30余項,為建站單位的新產品研發、新技術與新工藝的應用、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產權創造、科技人才素質提升與創新團隊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認定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眾創空間試點31家、眾創空間試點培育10家,認定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家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示范區。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眾創空間聯盟,通過政策、項目支持,將分散、單打獨斗的眾創空間進行整合,采取眾包、眾籌、眾創的模式,實現抱團取暖、多方共贏的集群效應,有效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


      加快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的建設與升級。截至2015年,內蒙古共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3家,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91家,國家級孵化器8家,高新領域各類國家級基地8家,國家級高新區2家,自治區級高新區8家。2015年,“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和“特種車輛及其傳動系統智能制造重點實驗室”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標志著內蒙古在這兩個研究領域的創新水平躋身國家行列,也讓內蒙古從此告別了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史。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內蒙古將科技成果推廣、專利轉化確定為科技計劃重點支持方向,一批科技成果得到了轉移和轉化。僅2015年,全區各盟市共轉化重點成果160項,引進推廣了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的有效融合。記者蘇永生


      創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深入人心。2015年,內蒙古堅持創新驅動,取得了可喜成就。今日,本報用圖解的方式,將這份成就與您一起分享。


      從5個方面全力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創新發展


      4月9日召開的全區重點工作重點項目推進大會,對內蒙古如何推動創新、加快各領域發展從5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


      首先,推動創新要解放思想、創新理念。


      要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根據實踐的要求,不斷破除已經陳舊的觀念,切實樹立與時代和實踐發展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從而不斷創造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新經驗,不斷提升經濟活動的“含新量”,也就是“含金量”。


      其次,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要圍繞建設“五大基地”,圍繞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統籌各類科技資源,進行集中攻關,努力解決制約自治區發展的技術軟肋和創新瓶頸問題。還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培育上下游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良好創新格局,也要圍繞構建產業新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一體創新、相互促進。


      要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一方面要加快各類創新主體間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快創新成果與市場的對接,真正實現知識和創造的經濟價值。要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投資金融機構共同組建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協同創新。


      第三,加快形成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


      堅持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政府簡政放權、管理創新、優化服務協同推進,用權力的“減法”和公共服務的“加法”,來換取市場活力的充分釋放。


      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賦予企業在行業和技術線路上更大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政府職能要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更加注重抓宏觀、抓戰略、抓前瞻、抓基礎。在科技投入上,要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經費分配和評價結果的機制。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鼓勵、引導和支持,構建創新服務平臺,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


      要從戰略全局高度認識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養和使用放在優先位置,把更多資源投向“人”,從人才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安排。要改革人才評價體系,更加注重能力業績和職業精神評價,讓潛心研究的人心無旁騖、無后顧之憂,讓創業創新的人放開手腳、有施展空間。要堅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既要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來內蒙古創業,也要支持本土人才各展其能。


      要加快完善激勵和保護創新的制度體系,改革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轉化機制,讓科研人員通過創新獲得更多收益。


      第四,把“雙創”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


      優化環境,加快完善支持“雙創”的政策體系,自治區科技創新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等,要優先支持創新型小微企業發展,重點支持眾創空間、創業工場等創新平臺建設。鼓勵發展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等分享經濟的新模式。


      要把培育和弘揚創新文化作為戰略任務,在國民教育、科學研究、創業就業、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鼓勵創新思維,倡導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要大力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使創新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導向。要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素質,在全社會塑造科學理性精神。


      第五,努力建設創新型政府。


      要樹立強烈的學習意識、創新意識,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思考問題、推動工作。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培養現代的、健康的政務文化和政務環境,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在培育創新理念、營造創新環境、整合創新資源、保護創新成果等方面,把政府的職責履行到位。


      要堅持依法履職,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鼓勵、支持和保障創新的能力,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強化監督,為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總之,要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自覺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努力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使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充滿生機、充滿活力。(記者蘇永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