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自治區不斷加大科技扶貧惠民力度,通過實施“科技富民強縣計劃”“星火計劃”“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計劃”和實施精準扶貧,幫助貧困農村牧區發展特色產業,讓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實現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據統計,“十二五”期間,自治區通過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對全區45個國貧縣和區貧縣提供支持,累計向項目區推廣新技術961項,培訓農牧民142.7萬人次,建設試驗示范基地256處、農產品交易平臺275個,新組建農牧民專業協會381個,建立完善農牧民技術合作組織533個,直接參與項目的農牧民人均新增收入3823元。
內蒙古自治區通過實施星火計劃項目,開展了以“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和星火科技“12369”信息服務熱線、農牧業技術轉移“信服通”等為主要內容的農牧業科技與信息化示范建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種養戶”和“企業+農戶+基地”的產業組織模式,“專家指導+培訓”和“視頻+課件”的技術培訓模式,“科技特派員+園區+農戶+加工企業”“科技特派員+協會+農牧戶”的技術服務模式,通過引進、示范、推廣成熟、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大幅提高了農牧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能力。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大力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計劃,共創建肉牛、肉羊、冷涼蔬菜、水稻、甘草等8個科技特派員創業鏈、29個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基地,結成利益共同體43家,創辦領辦各類合作社和協會61家,帶動近32000戶農牧民致富。
2014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集成應用高新技術成果,因地制宜,對自治區貧困縣給予科技立項支持。在烏蘭察布市實施了土地高效置換和流轉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在興安盟實施了種養結合扶貧開發示范,在通遼市實施了馬鈴薯、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沙地生態農牧業示范項目建設等優勢產業科技示范項目,增強了地區產業的競爭優勢。
今年,內蒙古自治區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在扶貧和推動農村牧區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整合現代農牧業、社會發展和民生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大力推進農牧區建設示范工程,為農村牧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保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