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讓非遺“活”起來


    來源:中國旅游報   作者:任阿龍    時間:2016-02-14





      1月22日,內蒙古展覽館人頭攢動,“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年貨展暨傳統文化月月傳”活動吸引了眾多的市民和游客。


      糖塑、木雕、剪紙、皮具、巴爾虎服飾……在內蒙古展覽館內,精心布置的展廳里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非遺年貨”,悠揚的蒙古族長調回蕩在廳內,一個個大紅燈籠、一張張喜慶對聯映紅了整個展廳,非遺展充滿濃濃年味。


      自來山東的游客劉瑩說,獨特的蒙古族服飾、傳統工藝制作的奶制品、看著就好玩的蒙古象棋……這些我都要買回去,這樣的年貨一級棒。


      散落在民間的記憶


      內蒙古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而厚重,它蘊含著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是優秀民族文


      化積淀的重要載體。在內蒙古展覽館的大廳里,蒙古象棋雕刻傳承人阿·敖日布大叔身著藏藍色蒙古服飾端坐在蒙古象棋展柜前。“事實上,國際象棋就是從我們蒙古象棋衍變過去的。”阿·敖日布說:“蒙古象棋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草原生活氣息,棋子中有諾彥(王)、博日斯(虎)、毛日(馬)、特莫(駱駝)等。早在13世紀就流傳于蒙古族民間,至今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還可以經常見到牧民圍坐對弈的場景。”


      來自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的巴爾虎服飾技藝傳承人敖仁其其格大媽從6歲時就開始和祖奶奶學習制作蒙古袍、帽子、頭飾、腰帶、靴子及各種配飾。敖仁其其格說,巴爾虎是蒙古族中歷史最悠久的部落之一,巴爾虎女子服飾中的盤羊角式頭飾、燈籠袖、無腰帶斷腰長袍和有四開衩下擺的對襟長坎肩最有特點。


      王昭君傳說、蒙古族那達慕、科爾沁敘事民歌、安代舞、傳統戲曲二人臺、鄂溫克鹿棋、紙偶哈尼卡、蒙古族馬具……這些散落在民間的


      “美好記憶”歷經歲月滄桑,保存、流傳下來,如今已經成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內蒙古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8個,自治區級項目342個,盟市級項目1190多個。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2名,自治區級傳承人564名,盟市級傳承人2104名,旗縣級傳承人3732名。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非遺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傳播非遺文化,增強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內蒙古一方面加強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展示、交流和宣傳,另一方面扶持非遺傳承人創新研發文化產品,積極與市場接軌。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工作人員劉陽說,內蒙古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故事”文化展示活動、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草原文化節《五彩之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演、亞洲藝術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等活動,通過展覽展演展示等手段,宣傳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據了解,在2015年9月,內蒙古創新性地舉辦了“草原文化遺產日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示全區具有民族印記和濃郁草原風情的文化遺產。


      目前正在舉辦的“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年貨展暨傳統文化月月傳”活動,旨在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不斷培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


      牌。此次展會突出非遺“年文化”,主要展示非遺生產性項目和創意產品,包括與傳統年俗有關的服飾、食品、紙藝、手工四大類、150多個項目,通過圖文音頻介紹、傳承人現場活態展示、互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呈現給市民和游客。


      非遺提高旅游軟實力


      近年來,內蒙古不斷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的旅游價值,不斷提高內蒙古旅游的軟實力。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那達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內蒙古旅游局為發揚傳承非遺文化、讓更多的國內外游客了解內蒙古、愛上內蒙古,已連續舉辦內蒙古自治區那達慕二十六屆。


      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爭強斗勝的蒙古棋藝,引人入勝的民族歌舞,“那達慕”大會已經成為向世人展示內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活動。


      哈達定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在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區,非遺文化——鄂爾多斯婚禮舞臺劇每天都在上演。


      在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孝莊枕已經成為最走俏的旅游商品。


      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集非遺技藝傳承,非遺文化品牌宣傳和非遺產品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已經成為游客必去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有16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大學生,有蒙古族傳統服飾、皮藝、柳編、沙畫等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項目。(任阿龍)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