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是我國經濟科學發展的關鍵,是實現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是工業戰線應長期堅持的中心任務。近日,《中國電子報》記者深入貴州、廣東、內蒙古等地,通過調研采訪當地工業主管部門和代表企業,總結各地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做法,特別推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系列報道。
12月的鄂爾多斯擁有北方冬日的所有顏色。
一排排現代化廠房和高大的工業生產線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如果不是吐著白色水蒸氣的大煙囪的提醒,我們絲毫看不到“煤”的痕跡——這是一家煤化工企業。
去年年底,《中國電子報》記者專程來到鄂爾多斯采訪,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這座“煤都”正逐步褪去曾經的“黑”色。
“東林西礦、南農北牧”,廣袤美麗的內蒙古資源豐富,稀土、煤炭、天然氣存儲量全國第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讓內蒙古經濟走過了10年輝煌。
但隨著煤炭價格的逐年下跌,煤炭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內蒙古“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跳出“挖煤賣煤”發展格局
久泰集團擁有年產100萬噸甲醇項目,是目前世界上煤基甲醇單套規模最大的裝置,新投產的年產60萬噸烯烴項目采用美國UOP公司以煤為原料制取低碳烯烴的技術。
“選擇在鄂爾多斯建廠是看中了這里優質的煤資源和低廉的電價。資源優勢結合久泰集團的技術,生產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煤化工產品,大大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久泰集團內蒙古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書濤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這家公司正在規劃年產100萬噸煤制芳烴轉PTA項目和乙二醇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讓企業占據更大的市場主動權。
鄂爾多斯盆地的煤炭保有儲量占全國1/3以上,資源稟賦好、品類齊全,擁有大量可煉焦、發電、制氣、液化的多用途煤,發展煤化工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內蒙古在新型煤化工方面,陸續投產首批煤制烯烴、乙二醇、煤制氣等新型煤化工試驗示范項目,積累了10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為當地煤化工基地產業化、規模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此外,煤化工基礎產品還將衍生出上百種精細化學品,附加值將呈乘數效應增長,形成中小微企業集群。
據內蒙古自治區經信委主任王秉軍介紹,2017年內蒙古將有一批總投資近8000億元的項目陸續投產,其中包括4條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項目,配套建設電源點及矸石電廠5000萬千瓦、新建280億立方米煤制氣、300萬噸煤制烯烴、200萬噸煤制乙二醇、700萬噸煤制油。
到2018年,這些項目將全部形成生產能力,可新增轉化煤炭4.4億噸,就地轉化煤炭7.6億噸,可新增工業產值1.3萬億元、工業稅收2000億元、就業60多萬人,煤炭轉化率超50%。屆時,內蒙古將跳出“挖煤賣煤”的發展格局,工業基本實現轉型發展。
依托“羊煤土氣”發展新興產業
走進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的辦公樓,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長而寬闊的T臺,上面分兩列站著幾十個塑料模特,穿著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羊絨時裝。這些漂亮的時裝質地上乘、款式新穎,一改傳統羊絨衫給人的印象。
鄂爾多斯羊絨集團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建有總面積1.1萬平方米的多功能綜合研發大樓;擁有國家CNAS認可的物理、化學、生態功能檢測實驗室和紡織、印染中試基地;裝備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試驗設備與檢測分析儀器近500臺套;與國內多所院校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羊煤土氣”是內蒙古經濟的名片,依托傳統資源優勢,稀土、可再生能源、生物發酵、云計算、單晶硅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規模連續保持全國前列,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內蒙古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0%左右,預計未來5年占比將超過20%。
在內蒙古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記者隔著玻璃看到,排列整齊的單晶硅生長爐正忙碌地工作,一根根單晶硅棒被小心地運送出去。這家主要從事綠色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電池用單晶硅材料及其他應用領域硅材料研發與制造的公司,已經形成了1萬噸/年的晶體產能,目前正在籌建總投資達37.6億元的CFZ項目和三期項目。
與煤炭資源相比,稀土資源創造的價值同樣不容小覷。包頭市是稀土產業發展集聚區,稀土高新區80%以上的重點稀土企業實現了科研、標準、產業發展同步,實現了稀土產業資源整合、產業鏈延伸、產業結構優化、節能環保,提升了稀土產業的行業競爭力。
在“羊煤土氣”資源最集中的鄂爾多斯,產業結構也在持續優化。鄂爾多斯市經信委主任華瑞鋒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鄂爾多斯煤炭行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70.9%下降到2015年的53%;電力、燃氣生產與供應、化工、裝備制造等非煤行業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29.1%增加到2015年的47%。”
發揚蒙古馬精神推進轉型
結構調整,知易行難。“盡管內蒙古的產業轉型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穩增長的難度加大,正在經歷結構調整的陣痛,而且是越來越痛。”王秉軍說,“在這種艱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發揚蒙古馬的精神,馳而不息,勇往直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內蒙古的產業結構正面臨著新舊動力轉換青黃不接,傳統產業增長乏力,新產業比重不大的現狀。突出困難是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行業競爭激烈,價格下降,效益下降,“僵尸企業”退出機制不暢,企業重組支持政策不完全配套等。
為了改變這種境況,內蒙古著力培育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核電燃料、多晶硅、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型煤化工初級產品延伸、高技術服務業、節能環保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除了推進“煤化工”項目之外,內蒙古也著力提高其他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構建起煤-電-有色金屬、鋼鐵、化工、建材、光伏、農畜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等10大產業延伸鏈。
預計到“十三五”末,內蒙古煤炭就地轉化率將由30%提高到50%以上,煤炭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將由最高時期的46%下降到15%以下;傳統化工、有色金屬加工轉化率將超過70%,產值占比將由現在的16%提高到28%左右;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產值占比保持現有水平(15%);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將上升到20%左右,全區工業基本實現轉型升級。(本報記者王慧芳)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