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在化工原料規模化生產的起點上,依托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優化產業布局,實現了從發展基礎化工原料向發展高新化工產品、從規模化發展初級化工產品向發展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品、從粗放型生產向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轉變,初步建成了我國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和重要的天然氣、氯堿化工生產基地。
據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強介紹,“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化學工業發展獲得長足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發展速度快,夯實了產業基礎。據不完全統計,預計2015年全區化學工業增加值將達到1700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3.4倍,年均遞增28%左右,占全區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約15%;精細化工率達到20%,精細化工增加值達到340億元,打造了高端氟硅及精細化工等一批有特色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目前,內蒙古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電石、甲醇、燒堿、純堿、聚氯乙烯等主要化工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
另一方面是調轉效果顯著。一大批新建和擴建項目面向高端,力求起點高、技術水平領先和經濟效益顯著。截至目前,內蒙古高檔次化工產品的比例進一步提高,高濃度化肥達到90%以上,優質低鹽重質純堿達到80%,離子膜燒堿達到80%。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巴彥淖爾、阿拉善盟以及通遼、赤峰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優勢產業集群。
李強特別強調,總結內蒙古化工“十二五”發展成就,不得不提及產業延伸。5年間,內蒙古力推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向下游高附加值產品發展,重點發展了煤化工下游產品系列,如甲醇向烯烴、二甲醚、醋酸、甲醛、聚甲醛、醇醚燃料方向延伸;發展了精細化工、硅化工、氟化工和專用化學品等新興產業。
截至2015年底,內蒙古產業延伸已經初步形成5條“長鏈”產業鏈:一是煤化工產業鏈,形成了煤―電―煤制油―煤制油深加工、煤制甲醇―甲醇燃料―甲醇下游產品及其精細化學品、煤―電―電石及其下游產品、煤焦化―聯產化工產品―煤焦油深加工及其精細化學品、煤制苯胺及其下游精細化學品、煤制乙二醇及其下游產品等產業鏈和集群。
二是電石下游產業鏈,形成了1,4-丁二醇、氯丁橡膠、醋酸乙烯、聚乙烯醇及其衍生物等電石下游產品。
三是氯堿及硅化工產業鏈,建成基本完善的煤―電―鹽―燒堿、氯化氫―聚氯乙烯及其下游深加工和精細化工、電―工業硅―三氯氫硅―多晶硅―單晶硅產業鏈和集群,成為全國最大的聚氯乙烯生產加工基地。
四是有機硅化工、氟化工產業鏈,建成螢石―氟化氫―含氟聚合物等氟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和集群。
五是精細化工產業鏈,形成了天然氣―液氨―氫氰酸―羥基乙腈―苯胺基乙腈、氫氰酸―高純度氫氰酸―原甲酸三甲酯、氫氰酸―氰化鈉―丙二酸二甲酯―4,6-二羥基嘧啶等產業鏈。
此外,“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能源化工園區化發展可圈可點,重點項目幾乎全部進入園區。園區配套齊全,集中進行污水深度處理回收、排放集中監測,推廣廢水循環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為促進化工綠色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內蒙古石油化工協會會長柳華民告訴記者,目前,鄂爾多斯準格爾大路煤化工園區、鄂爾多斯達拉特化工園區、阿拉善開發區、烏海化工園區、呼倫貝爾能源重化工園區、呼和浩特金山化工園區、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包頭國家稀土開發區、蒙西國家循環經濟園區、烏蘭察布氟化工園區等,成為內蒙古化工節能環保工作的典范。
“十三五”時期,內蒙古將重點推動現代煤化工規模化、集約化、高端化發展,沿油、氣、烴、醇、苯方向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壯大精細化工產業,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同時,進一步推進化工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發展節能環保技術,促進資源清潔高效利用。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