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為煤炭產業尋求可持續發展路徑


    時間:2015-11-23





      對內蒙古而言,能源是經濟的主要支撐,煤炭工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面對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或許,內蒙古再想回到坐收巨大煤炭紅利的光輝歲月,已成為遙遠的奢望了。

      2012年以來,受國內外整體經濟發展乏力大環境的影響,內蒙古煤炭產量和價格驟降,煤炭企業效益下滑嚴重,不少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的現狀,而且這一現狀有加劇的趨勢。近日,2014年,全區煤炭企業虧損面達28.1%,停產半停產煤礦占35%,行業利潤下降27.3%。今年上半年,全區煤炭產量4.53億噸,同比下降7.3%,價格下行壓力較大,今年1-4月份,全區煤炭行業利潤同比下降28.4%。

      為了擺脫煤炭產業發展的困境,內蒙古痛定思痛,努力尋求破解良策,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局長牛俊雁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加快煤炭就地轉化進程、創新電力煤炭聯營合作體制、鼓勵煤炭企業參與煤層氣勘探開發、加強煤炭國際合作、推廣現代化信息技術在煤礦中的運用、嚴控產能等思路和措施是實現內蒙古煤炭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國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對內蒙古而言,可謂是絕佳的機遇,這一計劃統籌了內蒙古的資源賦存及環境容量,對全區在建項目給予極大支持。記者獲悉,目前,內蒙古境內規劃建設的四條特高壓電力通道和重點煤制燃料項目有的已核準,有的已拿到路條。據統計,2014年內蒙古煤炭產量9.9億噸,外送和內需比為6:4。在當前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新增外銷量較為困難,未來,內蒙古新增的煤炭產量消化途徑,已寄求于特高壓電力通道的電源點和重大煤化工項目,這些重大項目預計2016年陸續投產,2018年可全部建成投產,屆時內蒙古總體煤炭轉化量預計將達到7億噸,煤炭產能過剩的現狀將得到有效解決,基本能實現供需平衡。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支持煤炭轉化企業與煤炭生產企業重組有關事宜的通知》,這一《通知》初衷是想從源頭上化解產能過剩,促進全區煤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被不少業內專家和煤炭企業負責人所看好,認為是破解當前煤炭發展困局的有效手段,將為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互利共贏,推動煤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推動煤炭行業由生產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提供政策保障。

      目前,神華錫盟電廠與河北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查干淖爾煤礦、北京京能集團錫盟電廠與遼寧鐵法集團吉林郭勒露天煤礦,已達成重組意向。一些企業負責人對蒙古提出煤炭和電力企業重組的思路,表示認可,他們樂觀地分析此舉會讓資源得到進一步優化,煤炭運送對交通的壓力將有效降低,同時煤電聯產將大幅提高能源轉化效率和效益。

      國家煤層氣勘探開發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的煤層氣勘探取得突破,并啟動建設一批煤層氣開發利用示范工程,這為內蒙古煤層氣綜合利用帶來了機遇,也為內蒙古能源企業開辟了一條新的經濟增長點。

      內蒙古也陸續出臺了鼓勵煤炭企業參與煤層氣勘探開發的政策,鼓勵煤炭企業優先在采煤礦區范圍內開展試驗示范,為推動自治區煤層氣產業化發展積累經驗。內蒙古煤層氣資源賦存豐富,目前,牙克石市、霍林郭勒市等低煤階褐煤地區煤層氣試驗井,以及包頭市石拐礦區、烏海市棋盤井等深部煤層氣試驗井,已有點火成功案例。此外,內蒙古不斷加強煤炭國際合作,抓住國家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發揮自身煤炭開發裝備和技術優勢,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區內煤炭企業開發境外煤炭資源,鼓勵煤炭企業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技術服務,帶動先進技術和大型裝備出口,以增強全區煤炭企業在國際國內煤炭市場上的競爭力。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內蒙古深化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從源頭上嚴控產能,為煤炭企業脫困創造了條件。通過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組織盟市在全區煤礦開展自查、自治區專項檢查活動,配合國家開展省區間異地互查、國家專項檢查等活動,有效遏制了超能力生產和違法違規項目建設行為,上半年全區煤炭產量同比下降6%,產量控制見到成效。

      結合貫徹國家能源戰略行動計劃、優化煤炭產業布局等政策規定,內蒙古積極探索新常態下煤炭發展方向和思路。當前,內蒙古主要是以國家批復新建電源點和煤化工項目,布局并牽引配套煤礦項目建設,努力做優增量,盤活存量,防止新增產能沖擊市場。

    來源:正北方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