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糧食生產12連豐成定局 預計產量550億斤以上
11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農情數據出爐,今年我區糧食產量預計達到550億斤以上,糧食生產12連豐已成定局。
據專家分析,今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再獲豐收有3大因素:一是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新技術推廣力度加大,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三是政府組織得力,抗災減災成效顯著。在旱情發生期間,我區全面啟動水庫、機井、泵站等水利設施投入抗旱,努力擴大澆灌面積,并及時組織安排主席預備金3000萬元用于抗旱,盟市及旗縣財政共投入抗旱資金1500萬元,自治區又從農業保險防災減損基金中安排2000萬元用于抗旱。
今年,內蒙古在穩定播種面積的同時,組織各級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科技巡回大培訓”,并精選40位各行業高素質科技人員,組成13個小組,在我區8個農業重點盟市的14個旗縣30多個鄉鎮蹲點,示范推廣適用技術,幫助群眾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開展貼近農民的科技服務。各地繼續把糧油高產創建作為穩糧增效的主要抓手,重點落實。并大面積推廣綜合配套適用技術,為今年我區農業增產增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今年全區5大作物5項核心技術推廣面積超過5000萬畝,種子包衣技術推廣面積達到8296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8250萬畝,高寒旱作區地膜覆蓋面積達到2932萬畝。與此同時,我區還不斷通過調整結構實現農民增收,在優化區域布局上,重點推進“兩帶四區”建設,進一步推進東部玉米優勢產業帶和西部沿黃灌區以及土默川平原玉米優勢產業帶布局規劃,穩定沿黃灌區優質小麥優勢區、陰山北麓馬鈴薯優勢區、東北非轉基因高油大豆優勢區、東四盟市優質粳稻生產優勢區等四大特色作物優勢區,提高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種植水平。在調整優化品種結構上,玉米重點推廣高產、優質、脫水快、適合機械收獲的品種,嚴格控制越區種植,提高籽粒成熟度和產品品質;通過脫毒種薯補貼項目引導,改變主產區種植結構“一薯獨大”的局面,向脫毒種薯、加工專用薯和鮮食商品薯“三薯”協調發展要效益,提高優質、早熟、專用品種種植比例,重點抓好精深加工和品牌創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