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挖掘文化精髓,加強文化和旅游有機融合發展,提高文化旅游品位,進一步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馬文化成錫盟旅游最佳名片
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矯健的蒙古馬在蒙古族的成長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錫林郭勒大草原又是蒙古馬的核心發源地,在蒙古族的生產勞動、行軍作戰、社會生活、祭祀習俗和文學藝術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馬文化。
目前,錫林郭勒盟13個旗縣市區均保留有較為深厚的馬文化,“中國白馬之鄉”西烏珠穆沁旗在成吉思汗時期是宮廷專屬牧場;太仆寺旗從元代開始就設有“太仆寺卿”,專門負責管理皇家御馬;鑲黃旗、正鑲白旗清代就是皇家牧場;阿巴嘎旗是黑馬的故鄉。
2010年,中國馬業協會將“中國馬都”榮譽稱號授予以錫林浩特市為中心的錫林郭勒盟,“中國馬都”成為錫林郭勒盟旅游最牛名片。從此,錫林郭勒盟各地旅游景區挖掘馬文化內涵、開展馬種改良和馬產品開發、建設馬文化景區、開發專項馬文化旅游產品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建成馬都核心區;太仆寺旗建成皇家御馬苑旅游景區;東烏珠穆沁旗建成了以馬匹繁育、傳統賽馬和馬文化展示為主的乃林高勒牧馬部落和馬文化新村;蘇尼特左旗建成了以馬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蒙古族民俗館;鑲黃旗建成了全國首家蒙古馬文化博物館,正在籌建世界萬馬園;二連浩特市建有專門為全國、全區民運會繁育良種蒙古馬的訓練基地。
據介紹,目前,錫林郭勒盟95%以上的景區都設有賞馬、騎馬、馬術等旅游項目。
錫林郭勒盟旅游局副局長格日勒圖說,今后錫林郭勒盟還將進一步結合區域優勢和基礎條件,以深厚的馬文化底蘊為依托,加快完善馬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統籌馬產業體系協調發展,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賽馬活動,大力開展、組織競技賽馬,打造地方品牌賽事和承辦國際國內各項賽事,推動馬文化和旅游深度結合,實現馬文化旅游快速發展。
多元文化共鑄旅游靈魂
內蒙古橫跨29個經度,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包含草原、森林、沙漠、河流等多種生態資源,歷史上內蒙古有眾多北方少數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造就了內蒙古文化旅游的基礎。
今年初,呼倫貝爾市按照《關于印發自治區品牌旅游景區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安排,重點打造呼倫貝爾市呼倫貝爾草原國家公園。
據了解,呼倫貝爾草原國家公園旅游區涵蓋了河流、草原、湖泊、濕地、林場、沙地、珍貴物種、少數民族村落等旅游資源,保留了內蒙古最深厚古老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根基。
此外,呼倫貝爾市將依托額爾古納河流域文化創建額爾古納國家5A級旅游景區、依托鄂倫春自治旗少數民族文化創建鄂倫春國家5A級旅游景區、依托滿洲里口岸文化創建滿洲里城市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巴彥淖爾市位于黃河幾字彎頂端,是中國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交匯最為明顯的地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是河套地區農耕文化的發祥地,蒙恬北駐長城、衛青抗擊匈奴、北魏沃野鎮起義……近年來,五原縣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古樸村落為形,精心打造規范化、標準化、景區化鄉村旅游產品。截至目前,五原縣有鄉村旅游接待戶和農家樂40余家,2015年上半年農家樂接待游客3.5萬余人次,占一日游總數的33%。
目前巴彥淖爾市開工建設了五原河套農耕文化博覽苑、磴口兵團文化博物館、馮玉祥西北軍糧倉博物館等30余個文化旅游項目。
到包頭市達茂旗,體驗游牧文化的原始味道;到呼倫貝爾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感受涉獵文化;到阿拉善盟賞奇石文化;到書法城烏海輕嗅淡而悠長的墨香……內蒙古以民族歷史文化為主題,成功打造了蒙元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科爾沁文化、紅山文化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區。
六要素盡顯文化底蘊
在內蒙古,文化已經滲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中,使旅游產品更飽滿、鮮活、有內涵。
鄂爾多斯市天安文化旅游集團在康巴什旅游區投資總額達1200余萬元,建成了集羊絨制品展銷區、蒙醫藥養生保健區、珠寶銀器展銷區、民族工藝品展銷區、內蒙古名優土特產展銷區、休閑娛樂區、團隊餐飲等七大功能區域的孟克珠瑪文化中心。
2014年成立的呼倫貝爾旅游商品研發基地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是集工藝品研發加工、生產銷售、學習研討、人才交流、制作體驗、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蒙古文化產業基地。
來自北京的游客張曉燕說,“以前來內蒙古旅游,看草原,吃羊肉。現在來內蒙古能體驗到不同文化內涵的特色景區,還有豐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可以帶回家。當然了,如果有機會參加當地文化旅游節日就更是不虛此行了。”
據了解,每到盛夏,草原最美的季節,內蒙古都將陸續舉辦多項文化旅游節慶活動,邀請游客觀賞美景、體驗民族風情。
東到呼倫貝爾草原,西到阿拉善大漠,中國游牧文化旅游節、中國·蒙古汗廷文化旅游節、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中國·呼和浩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藝術節等100多個頗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節慶活動相繼推出,吸引眾多游客前來看草原、觀沙漠、游森林、體驗民族文化。
來源: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