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現有沙化土地中,具備治理條件的有50多萬平方公里,按目前治理速度,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治理任務。沙區光熱資源充足、物種資源多樣、土地資源廣闊,發展沙產業潛力巨大。實踐證明,發展沙產業,不僅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牧民收入,也有利于反哺沙區生態建設,鞏固和擴大防沙治沙成果。
走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境內的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曾經一些風沙彌漫的不毛之地,現在變成了風光壯美的綠洲。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鄂爾多斯市利用沙漠資源,發展沙產業,在沙漠綠洲中發展知識密集型現代農業,開發綠色能源產業,利用現有的沙漠自然景觀發展旅游業,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努力追求多重效益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在內蒙古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的沙漠中停放著兩臺移動飼料加工機,機器不斷把沙柳、檸條、楊柴等加工成飼料粉。億利資源集團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鄂爾多斯灌木資源豐富,這些灌木是食草動物的天然飼料。億利公司利用沙柳、檸條、楊柴等灌木資源,發展有機飼料、有機肥料等產業,到2020年,有機肥料、有機飼料生產規模有望分別達到1000萬噸。“這種移動飼料加工機的作業成本較低,每噸飼料的生產成本只有1700元左右。”
在占地5000畝的庫布其生態光伏示范區,安裝有43萬塊光伏電池板,電池板下種植著苜蓿、沙打旺、楊柴等牧草,在示范區外圍還養殖有500只優質綿羊和500只天鵝。“這是利用動植物平衡、草畜平衡的原理發展生態牧業。”億利資源集團品牌執行總監賀鵬飛認為,對沙漠綠洲的利用,應該巧取而不是豪奪,如果5畝沙漠綠洲可以承載10只羊,他們就放牧5只,保持草畜平衡。億利集團正是通過發展“治沙+發電+種植+養殖”的生態產業模式,實現了保護生態與發展產業的良性互動。
億利資源集團已經在庫布其沙漠開展防沙治沙27年,建設了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綠洲,將保護生態變成一項可持續發展的事業,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工業、生態光能、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六位一體”互促共進的生態產業,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領當地農民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科技帶動—產業發展—企業壯大—百姓受惠”的防沙治沙產業化之路,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在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的同時,鄂爾多斯市一直在探索立足地區特點和灌木資源優勢,發展林沙產業,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生物質發電、飼料、飲食品、藥品和生態旅游等為主的林沙產業體系,建成了億利、高原杏仁露、天驕資源、東達等具有相當規模的林沙產業企業20多家。目前,鄂爾多斯人造板年生產規模達23萬立方米,飼料年生產規模達1萬噸,醬油、醋、杏仁露、沙棘飲料等生產規模達15萬噸。2014年鄂爾多斯市林業總產值達到44億元,帶動9萬農牧民增收致富。
如今,鄂爾多斯市生態狀況已經實現由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大為改善的轉變。截至2014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率分別達到了25.81%和75%。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防沙治沙周期長、投資大、利潤薄,如何運用市場化機制,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防沙治沙領域,是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鄂爾多斯市正在探索出規模化、持續化的防沙治沙途徑。
在賀鵬飛看來,作為一家從庫布其沙漠走出來的企業,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20多年在庫布其沙漠中一手打造的綠洲。他們更愿意把公司看作是沙漠資源的整合者和平臺的搭建者,更愿意把全國一些知名大企業引進到庫布其沙漠,利用沙漠中廣袤的土地資源、光熱資源和生物資源,發展林沙產業。今年3月,億利資源聯合數十家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發起設立了“綠絲路基金”,首期募集資金300億元,主要投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生態光伏和生態光熱能源產業。
在鄂爾多斯,像億利資源集團一樣發展沙產業的企業有20多家,植樹造林面積占到全市80%以上。達拉特旗東達林沙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投資沙柳產業,從最初的用沙柳造紙發展到現在用沙柳制作刨花板。東達公司還以沙柳產業為龍頭,按照“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的總體思路,在達拉特旗白泥井鎮鹽店村實施“無土移民”,建設生態移民扶貧村。遷移到新農村的農牧民將騰出的120萬畝沙地種植沙柳,還依托東達集團發展特色養殖。據了解,東達公司每年生產沙柳15萬噸,投資5.8億元建設的沙柳刨花板生產線,每年可帶動當地農民增收5400多萬元。
鄂爾多斯市林業局總工程師毛云峰認為,鄂爾多斯市通過機制創新,不僅解決了防沙治沙過程中錢從哪兒來、利從哪里得的難題,還解決了防沙治沙規模化、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一花引來萬花開。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屬于鄂爾多斯市限制開發區,全村有33萬畝土地,有林地面積19.6萬畝,約占全村土地面積的60%。村黨支部書記周玉小告訴記者,村里已經引進天牧集團建設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并在村里整理出2.5萬畝土地種植飼料玉米和紫花苜蓿,作為奶牛養殖的飼料基地。他們還計劃引進社會資本發展沙柳切片加工和沙蔥、沙芥、苦菜等野菜加工。官井村農民將真正走上依靠沙產業致富的道路。
謀求產業轉型升級
林沙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但目前鄂爾多斯沙柳、檸條、楊柴等灌木資源的利用率還非常低,沙柳利用率不足20%,檸條、楊柴的利用率不足5%。
造成沙柳、檸條等灌木資源利用率低的原因有,從事灌木加工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基地建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林沙企業面臨資金和技術短缺等問題,產品成本高,市場競爭力較低。
毛云峰認為,要提高沙柳、檸條等灌木資源利用率,推動林沙產業更好發展,必須創新運行機制,建立完善租賃、承包、入股等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增強企業與農戶之間的結合力,實現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同時,要建立林沙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條,推動林沙產業轉型升級。專家建議,在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形成以沙柳為主的人造板、造紙和生物質發電產業集群;在干旱硬梁區形成以檸條為主的飼草料產業集群;在丘陵溝壑區形成以沙棘、山杏加工為主的飲品、食品、保健品產業集群。
技術上,要提高沙柳、檸條等灌木平茬的機械化水平。沙柳、檸條、楊柴等灌木,3至4年就需要平茬復壯,否則就會枯死,不僅會造成森林退化,還會造成灌木資源浪費。可是,沙柳、檸條等灌木都生長在沙漠和溝壑縱橫的山區,平茬機械研發滯后,目前的平茬機械不合適在沙丘和沙地使用,成為當前防沙治沙過程中的一個短板。毛云峰認為,要解決沙柳等灌木的平茬問題,國家在提高造林補貼的同時,還應該把灌木平茬復壯撫育列入國家森保重要工程,增加灌木平茬復壯撫育的補貼,調動農民平茬的積極性,并加快研制開發適應當地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灌木的大中型平茬機械。(記者 劉慧)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