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興安盟把提升產品質量作為加快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不斷夯實質量基礎,通過設立盟長質量獎、名牌產品創建獎、標準創新獎、節能減排獎、績效管理獎等專項獎勵措施、實施辦法、考核辦法等政策引導文件和鼓勵措施,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形成了層級完備的政府質量激勵體系,凝聚起質量興盟的正能量,為實現速度、質量、效益三統一提供了保障。
首次將質量工作考評列入考核重要內容,質量在全盟政績考核中的權重愈發凸顯。近日,盟行署印發2015年度旗縣市、盟直部門目標任務分解及旗縣市考核評價體系的通知,首次將質量工作的考評列入對旗縣市政府“三位一體”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僅產品質量、質量工作這兩項就占300分值,第一次對質量工作實行否決權。
設立“盟長質量獎”,出臺了《興安盟盟長質量獎評審辦法》。對獲得“盟長質量獎”的工業企業獎勵50萬元,以政府獎勵為手段,引導企業或組織建立和實施卓越績效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激勵企業和全社會重質量、講誠信、樹品牌,推動了各旗縣市政府有效落實質量振興主體責任,增強全盟經濟的綜合競爭能力。“盟長質量獎”的出臺,引領和推進了全盟“四大產業基地”相關企業自主創新,促進產業振興。2015年“盟長質量獎”的評審工作已經啟動。
投資3000萬提升產品質量。對年度新獲得內蒙古名牌產品的企業,每個名牌產品獎勵50萬元,以此鼓勵和促進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和產品質量的提升,激勵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經濟效益。2015年興安盟又有5個產品獲得自治區名牌產品稱號;有4家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產品獲得“內蒙古百佳特色農畜產品”殊榮;正式啟用了“興安盟大米”地理標志商標;中關村設施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落戶興安盟,這一系列成效和舉措為推動全盟產品質量提升的總體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品牌帶動”引領特色農業實現富民增收。目前,興安盟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產量達62.08萬噸,已通過認證的綠色、有機產品53個,通過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基地面積18.5萬畝、有機農產品基地面積22.75萬畝、無公害產品基地面積123.6萬畝、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450萬畝。全盟農產品有機認證企業已發展到132家,有突泉“太合小米”、科右前旗“俄體粉條”、“歸流河白酒”和“巴達仍貴大米”4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今年還將完成“索倫面粉”、“突泉綠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認證申報,推動“阿爾山礦泉水”地理標志產品的資料采集。
通過推進“品牌帶動”戰略,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品種優化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帶動了特色農業、品牌農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蓬勃發展。
“質量興盟”步伐提速。盟行署對質量工作高度重視,加強了對質量工作的組織領導,定期組織召開全盟質量工作會議部署質量工作,加大對質量工作經費的保障力度,將質量發展目標納入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制定了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4年行動計劃和《興安盟推進標準化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的具體措施;出臺了涉及質量工作的制度、措施26個;能源計量管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國家級農牧業標準化項目建設、旅游服務質量等顯著提高;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通過實施“天保”工程、“三北”五期、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項目,實施退牧還草23萬畝,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水保治理50萬畝,治理中小河流6條。
質量安全監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了質量安全風險管理機制,針對食品和其他重點產品,質監、工商、農業、衛生、食藥等部門聯合開展了多項專項整治行動;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升,上半年全盟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5.7%、工業產品統計調查合格率98.2%、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97.9%、全盟新開建筑工程質量監督覆蓋率達到99%、建設工程質量整體水平保持穩中有升,交通、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餐飲、旅游、商業服務質量引入效益、市場、品牌、營銷等現代經營理念,質量總體水平呈現出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陳婕 本報記者 李艷)
來源: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