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豐富而獨特的馬業資源,研發馬文化演繹產品,推出馬術、賽馬旅游項目,建設馬文化景區……近年來,內蒙古積極探索旅游業與馬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做足“馬背”上的旅游經濟。隨著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戰略不斷走向深入,“馬背”經濟正在成為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產業迎來新機遇
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不論是生產勞動、行軍作戰、社會生活,還是祭祀習俗、文學藝術等,幾乎都伴隨有馬的蹤影。馬,不但是其民族精神的體現,也是文化圖騰象征之一。
目前,內蒙古有各類馬匹80多萬匹。一直以來,內蒙古積極探索把馬產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其中,與旅游業的融合成效明顯。尤其是近兩年,隨著內蒙古大力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旅游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馬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中國馬業協會副會長、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校長芒來的案頭有兩份重要的文件材料,一份是交予農業部的關于發展馬產業的幾點建議,另一份是芒來書寫的發展馬產業做法和內蒙古發展馬產業的建議,這份材料報送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研究室后得到了自治區黨委書記李紀恒的重視,并責成有關部門拿出具體意見。
芒來在報送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研究室的材料中提出,發展馬產業要從政府扶持推動、旅游開發帶動、體育賽事牽動、馬產品加工拉動等方面發力。芒來說,從世界各國馬產業的實踐經驗看,馬產業發展勢頭很好,在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馬產業是社會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我國發展馬產業的資源優勢明顯,隨著利好政策出臺和社會資金涉入,內蒙古等地區的馬產業發展將成藍海。
事實上,長期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旅游局)一直致力于旅游業與馬產業的深度融合。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強力推出“643X”品牌體系,將重點打造“草原馬道”旅游品牌線路。
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旅游局)局長魏國楠說,草原文化的核心是馬文化,內蒙古從東到西有特別多的馬文化景區、馬場和馬俱樂部,把這些連接起來,就可以形成一條“草原馬道”旅游線。
馬元素走進景區
近年來,內蒙古通過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群眾參與,促進旅游業與馬文化深度融合。隨著草原游的快速發展,眾多草原景區把增加涉馬旅游項目、提升馬文化內涵作為景區發展的突破口。
“中國馬都”錫林郭勒建成了馬都核心區、皇家御馬苑旅游景區、乃林高勒牧馬部落、馬文化新村、全國首家蒙古馬文化博物館,正在籌建世界萬馬園。錫林郭勒盟旅游局副局長格日勒圖說,如今錫林郭勒盟95%以上的景區都設有賞馬、騎馬、馬術等旅游項目。
在皇家御馬苑旅游景區,游客可以免費參觀太仆寺御馬苑博物館,觀看馬術表演、繞桶賽,感受皇家養馬、馴馬、育馬、賽馬、打馬鬃、烙馬印等文化,還可以體驗騎馬、射箭、那達慕、篝火、祭敖包等諸多特色項目。
在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鄂溫克旗敖包相會景區因馬而興。該景區負責人高亭興說,已將觀看賽馬、套馬、馬術表演,乘坐馬拉爬犁、米日干車等活動作為重點旅游娛樂項目,同時將下馬酒、祝酒歌以及下馬酒的介紹等作為景區必備項目長期推廣。
為優化提升景區服務品質,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旅游區正籌劃引進一批優良品種的白馬,將旅游旺季的馬術表演發展為四季大型實景演出。
旅游與馬產業融合不只是在景區。布里亞特蒙古族家庭牧戶游業主斯仁達瓦說,馬作為草原兒女的朋友,在過去為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方便,現如今已經成為發展家庭牧戶游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不僅興旺了自家的旅游點,還帶動了周邊許多牧民家庭的養馬育馬熱情,吸引大家從事旅游活動。
內蒙古賽馬場是內蒙古規模最大的競技類賽馬場,如今也念起了旅游經。內蒙古賽馬場場長賈濟民說,賽馬場與南方的旅游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以夏令營的形式,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來賞馬、觀馬、游馬。
延伸產業發展鏈條
風光秀麗的天邊草原上有駿馬和牛羊,人們在這里尋找“詩和遠方”。如何讓這樣的美景變成旅游勝地,讓優勢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
芒來建議,借助全域旅游新模式,在精品旅游線路和熱門景點中打造一批以馬文化、馬競技、馬表演、馬體驗等多形態的,集觀賞性、游樂性、體驗性、紀念性于一體的旅游項目和產品。延伸馬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鏈條,使馬產業成為推動旅游發展的新引擎。
斯仁達瓦說,希望有育馬、養馬、展示馬文化產品研發的利好政策出臺,提高牧民、景區、企業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
阿拉善盟通湖草原旅游區總經理張曉毅建議,加大馬文化專項旅游產品研發和馬文化景區建設力度,結合地方民俗風情,促進各旅游要素的相輔相成,高效、集約發展馬文化旅游產業。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