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企業涉及的產業中絕大部分屬于傳統優勢產業,同時資源密集型特征明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較少。
加工貿易一直處于“微笑曲線”的最低端,加工組裝則是利潤最低的環節。長期以來,由于內蒙古加工貿易企業不重視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造成企業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低下,致使在國際貿易分工中一直處在產品價值鏈的加工制造環節,盈利空間不足。例如,稀土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優勢礦產資源,也是自治區加工貿易主要的出口產品,但是由于工藝技術和研發能力所限,稀土主要以初加工產品形態出口到日本和歐美,其價格與我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的高端稀土制品價格相差百倍甚至更高。
內蒙古加工貿易的產業集群優勢并不明顯,沒有像東部省份出現的“專業鎮”“專業村”,并且缺乏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配套協作企業,企業大都處在“一進一出、單一工序”階段。
我國加工貿易的開展始于1978年,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通過發展加工貿易,一方面發揮了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另一方面吸引了國外投資和技術轉移,帶動了加工制造業的發展。
加工貿易在我國東部地區有效地促進了特定產業的集聚,推動了IT、紡織服裝等產業集群帶的形成,創造了東部地區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奇跡。“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能源、土地和廉價的勞動力等資源,不斷增強的產業基礎及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內蒙古大規模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資本。”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姜月忠認為。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狠抓各項政策的落實,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內蒙古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結合內蒙古自治區實際,自治區商務廳在承接產業轉移和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方面著力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注重打造承接載體,充分發揮各類園區優勢,明確不同園區功能定位,提升園區承載能力;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各盟市發揮招商引資工作的主導作用,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加強外向型產業的招商引資;三是多渠道籌集資金,以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運用PPP模式等多種方式,滿足承接產業轉移資金需求;四是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現代物流體系,營造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硬環境”;五是完善加工貿易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
內蒙古加工貿易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單晶硅、木材加工、農產品、紡織品以及貴金屬、鋁材等產業,其中前三類行業約占加工貿易總出口額70%。
2016年,內蒙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3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2016年,內蒙古承接產業轉移初見成效,加工貿易保持3位數增長。2016年度,全區加工貿易實現進出口總值4.89億美元,同比增長100.4%,其中,出口增長明顯,增幅達到1.9倍。(張卓敏)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