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業孵化器是內蒙古自治區培育和扶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重要載體。當前,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政府通過創辦和扶持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為當地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服務支持,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幫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與發展,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對推動內蒙古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完善區域創新體系、繁榮經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意義。
1992年內蒙古自治區誕生了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包頭稀土高新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25年來,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以呼包鄂為核心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科技計劃“5226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22311行動”,科技工作“4342總體思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引導下,內蒙古孵化器投資主體多元化已形成趨勢,涌現出了一批適應各類創新創業主體需要、富有特色、形式多樣的創業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逐步向網絡化和區域化等多層次縱深發展,專業性研究機構、咨詢服務機構、投融資機構等行業服務機構破土而出,已形成了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服務行業雛形。
截至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累計建設并通過相關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42家。其中,國家級創業中心(孵化器)10家,國家級留學生創業園1家,國家級軟件園1家,國家大學科技園1家,自治區級綜合及專業孵化器32家;涉及專業包括稀土、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等領域;孵化面積達11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1110家,累計畢業企業達500多家;管理機構從業人員超過500人,創業導師近300人。
區域分布不均整體水平待提高
近年來,雖然內蒙古自治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取得不俗發展成績,但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自治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和發展起步較晚,產業資源相對分散,高新技術載體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
一,區域發展不平衡。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孵化器大多集中在呼包鄂經濟帶,新興的烏海—阿拉善經濟帶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少,東部地區除赤峰、呼倫貝爾市外,其他區域孵化器建成的更是少之又少,其中通遼市、興安盟尚未實現零的突破。
二,涉及產業領域范圍窄,對產業和經濟的帶動作用尚不明顯。目前,已建成的專業企業孵化器僅局限在電子信息、稀土材料和生物醫藥等領域,與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尚未建立,創業中心、孵化器等創新創業載體對產業和輻射作用不顯著,推動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作用有限。
三,孵化器運營管理水平良莠不齊,人才培養和各項綜合服務能力相對落后。孵化器孵化模式和孵化手段比較單一,已難以適應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在孵中小企業對孵化資源的需求正逐漸從低廉的創業成本向創業引導轉變,而目前孵化器單一的物業和財稅服務難以滿足其發展。此外,孵化器專業管理人才的匱乏也是制約自治區孵化器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點面有機結合彌補發展短板
在科學分析、找出問題的前提下,在深刻認識到孵化器對于推動區域創新創業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基礎上,內蒙古自治區將采取三大措施,彌補孵化器建設短板。
第一,鼓勵有特色資源的企業建設專業孵化器。內蒙古自治區認識到,孵化器發展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中小創業型科技企業的數量所制約,而目前自治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根據規劃,內蒙古自治區通過認真篩選、細心培育,保證每年至少認定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為達成該目標,內蒙古自治區適當放寬孵化器認定門檻,鼓勵有資源的企業建設專業孵化器,從而帶動周邊相關中小企業快速發展。例如,2016年度認定的和林格爾云計算大數據科技企業孵化器,通過建設云計算大數據專業企業孵化器,將和林縣特有的云計算資源向周邊電子信息領域企業進行輻射,從而帶動行業內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升級。
第二,強化“點”,提升孵化能力,服務于企業。圍繞已有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升級問題,內蒙古自治區鼓勵孵化器與周邊行業資源豐富的企業構建區域行業聯盟或專業科技平臺,集聚孵化資源,增強孵化器的輻射能力,使個體資源能夠更好服務于周邊中小企業,從而提升孵化器孵化能力。例如,赤峰博恩生物制藥企業孵化器聯合周邊制藥企業,構建區域生物制藥技術開發聯盟,內蒙古自治區則在該聯盟技術開發平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從而使博恩生物制藥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發資源與其他制藥企業產業化資源能夠更好服務于周邊相關企業。
第三,鞏固“面”,優化孵化發展環境,服務于孵化器。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截至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擁有孵化器42家,成績來之不易。然而,由于投入少,孵化器管理水平低,致使一些孵化器開展工作舉步維艱。為改變這一局面,內蒙古自治區在孵化資源共享基礎上,由科技主管部門介入,開展孵化器管理者培訓、創業導師等活動,迅速提升孵化器管理能力,優化孵化器發展環境,催生新的孵化器。
三大發展思路謀求更快更好發展
第一,做好孵化器發展總體規劃。內蒙古自治區將圍繞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已有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各類孵化器的運行和發展,引進和培養一批科技創新人才,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在每個盟市重點布局1-2家孵化器。
第二,大力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為連接知識創新源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橋梁、培育自主創新企業和企業家的平臺,科技企業孵化器已成為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重要載體,成為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強大支撐力量,成為現代高新技術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此,內蒙古自治區將鼓勵和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投資主體創辦科技企業孵化器,重點支持建立一批高新技術重點發展領域的專業孵化器,完善孵化功能,提高服務動力,為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業和大學生個體創業提供全方位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幫助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第三,成立內蒙古創業孵育協會。為充分發揮孵化器與政府之間、各孵化器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奮進,積極開展行業內交流,規范孵化器秩序,整合孵化資源,推動區域孵化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將籌建內蒙古創業孵育協會,以政府引導,由全區各孵化機構、咨詢服務機構、投融資機構、科研機構和高科技企業等自愿組成不受隸屬關系和所有制限制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內蒙古創業孵育協會旨在加強各企業孵化器同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的聯系,通過協調各方面的行動,舉辦各種培訓,提供信息服務等,增強區域各企業孵化器的孵化能力使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孵育創業者和新建高科技小企業的潛力得以充分發揮,推動內蒙古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孵化器風采
內蒙古留創園:構建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新生態
內蒙古留學人員創業園成立于2002年5月,位于包頭稀土高新區,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家留學人員創業園。2010年1月,被批準為“省部共建”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同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春暉杯”創業大賽創業基地。2011年,被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批準為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012年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內蒙古留學人員創業園牢固樹立“至誠服務,創造一流”的理念,充分發揮政策優勢、產業優勢和環境優勢,努力打造具有“溫暖、品質、效益”特質的人才夢谷。在促進海外科技成果的引進、吸收、再創新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績。截至2016年10月,擁有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等地區和國家的留學人員352名,創辦留學人員企業347家。其中,博士119名、碩士120名、其他人才113人;擁有中央“萬人計劃”人才1人,中央“千人計劃”人才5人,內蒙古“草原英才”工程人才25人,“草原英才”創業團隊9個;包頭“鹿城英才”25名;主要從事軟件、生物醫藥、環保、新材料、新能源、光機電一體化等領域高新技術項目的研發和生產。留學人員創辦企業累計實現總收入近45億元、創造就業崗位1500多個。
第一,筑巢引鳳,打造全鏈條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截至2016年,內蒙古留學人員創業園自有孵化基地1.1萬平方米,連同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14萬平方米,高新技術產業加速基地11萬平方米,大學科技園產業化基地58萬平方米,形成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四位一體的分階段、分領域、網絡化的集群發展模式。重點培育稀土、電子信息、電子商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配套企業,為入孵企業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化孵化服務,形成“科技研發+產業孵化+中介服務”簇群式集聚效應,帶動地區產業經濟轉型發展。對具有高成長性的留創企業,鼓勵其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標準廠房加速發展,促使成果盡快轉化。通過“拎包入住”形式、“抱孩子”計劃、“科技+金融”的服務體系,柔性引進高端人才,降低落地項目的中試成本,縮短科技成果由中試到產業化“最后一公里”的距離。
第二,開拓領域,吸引社會力量創辦孵化器。內蒙古留學人員創業園在發展建設了3家民營企業孵化器——稀土高新區創谷孵化基地、同德實業建設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心實體產業孵化基地和漢諾威多能互補清潔能源綜合利用雙創基地的基礎上,將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創辦孵化器,將社會力量孵化器機制靈活與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相結合,借助社會資源為創業者提供廣泛的社交和資源整合渠道,降低創業門檻和風險,加速創業者的發展進程,提高創業成功率,形成集聚效應。
第三,開辟渠道,集聚高端創新創業人才。一是工程計劃引才。通過實施中央“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內蒙古“草原英才”工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二是聯盟單位引才。重點與海外人才聚集的北京、上海等地創業園區、科研院所進行對接,吸引適宜在包頭市發展的相關人才前來創業。三是市場機制引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各類創業投資機構、國內外知名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選才”、“引才”。四是以才引才。充分發揮包頭市能源、資源和政策、產業基礎相關優勢,充分發揮歸國人才的引領作用和包頭市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的吸附效應,通過引進一個領軍人才,再吸引若干頂尖專業人才,形成團隊創新創業的局面。五是平臺引才。借助“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大連海創周、廣州留交會、海外博士包頭行等平臺和活動引才,充分利用平臺資源,拓展新的人才、項目、技術、資金的引進渠道。
第四,優化環境,營造獨具特色創業氛圍。一是探索建立全新的高層次人才服務機制。為確保各類高層次人才或團隊順利落地,全身心投入創業,需要探索建立全新的服務機制,為創業的高端人才量身打造解決方案。定期召開創業協調會,聽取項目情況介紹,幫助解決創業難題。以創業中心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給各類高層次人才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由衷的好感。二是打造高效優質的海外人才創業支撐體系。2016年,包頭稀土高新區出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意見》《促進科技創新20條政策措施(試行)》《建設“高新人才特區”的實施意見》《高層次人才服務辦法(試行)》《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政策,形成了有利于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三是深入開展高層次人才服務工作,建立為重點人才服務的“快速通道”。以中央“千人計劃”、內蒙古“草原英才”工程為基礎,積極發揮留創園平臺的協調統籌作用,采取政策宣講、座談交流、“一人一策”、“一對一”等形式,從幫助重點企業和人才了解包頭稀土高新區的創新創業政策、提供投融資指導和服務等多方面加強對高端人才的服務。四是內強素質,打造優質高效服務團隊。
孵化之星
陳宏杰:為企業提供全過程差異化專業孵化服務
陳宏杰現任包頭稀土高新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主持國家重點推廣計劃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攻關項目和包頭市重點攻關課題研究3項,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包頭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國內知名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先后獲評“中國火炬創業導師”“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創業導師”“內蒙古十大創業人物”等稱號。帶領孵化服務團隊先后獲得國家首批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示范平臺、國家級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示范單位等榮譽。
作為資深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者,陳宏杰積累了豐富的體系建設、成果轉化、孵化服務和企業管理經驗。并依托包頭稀土高新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平臺,不斷延伸孵化鏈條,健全孵化服務體系,逐步形成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四位一體的分階段、分領域、網絡化的集群發展模式,構建起“1528”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孵育體系,給予企業全過程、差異化的專業孵化服務。2015年以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陳宏杰帶領創業服務中心打造“創業街”,搭建眾創空間、創業咖啡、金融超市等新型孵化載體,鼓勵社會力量創辦孵化器,引導創辦“創谷”“同德實體產業”等孵化基地,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開放式眾創空間,引領區域科技孵化事業的發展。
多年來,陳宏杰始終致力于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和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每年為包頭稀土高新區內外孵化器進行專業指導近20次,輔導中小企業超過300家。通過“創業大講堂”等活動為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業、管理、融資等方面的專題輔導,近百名大學生通過其指導實現了自主創業。輔導企業方面,新達科技掛牌“新三板”;人人牧場成功獲得風投資金1000萬元;哈木格文化傳媒獲評內蒙古自治區成長百強企業。截至目前,陳宏杰累計為大學生創業者申請儲備人才補助資金335.4萬元,為54家大學生企業發放大學生創業貸款442萬元。
陳宏杰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把“招才引智”作為促進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累計吸進海外高層次人才352名入孵創業。其中,引進培養中央“萬人計劃”人才1名、“千人計劃”5名,內蒙古“草原英才”工程人才25人、“草原英才”創業團隊9個,包頭“鹿城英才”14人,為區域創新創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