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的內蒙古,糧食畝產量全國倒數第一,自治區成立之初,第一產業增加值僅4.12億元。多年以來,內蒙古農牧業在做大總量的同時,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目前,牛奶、羊絨、羊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一批綠色品牌得到消費者認可,構筑起帶動地區經濟發展、輻射全國各地市場、促進居民增收致富的“糧倉牧場”。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糧食產量70年增15倍
在發展大田作物現代化種植的同時,內蒙古各地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農業發展方式。巴彥淖爾市五原縣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素有“塞上米糧倉”之稱,近年來五原縣以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為試點,將傳統農業與生態、光伏、旅游相結合,建設成了集日光溫室、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物流加工園、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等于一體的“農業大拼盤”。目前已吸引12家涉農企業、合作社參與其中,輻射全縣7.6萬畝設施農業基地建設,直接帶動萬名農民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去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豐”,糧食產量達到556.04億斤,是自治區成立時的15倍,農業經濟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畜牧業:由大到強的跨越
現代農業拓展勢如破竹,作為優勢產業的畜牧業也在發生“蝶變”。標準化牛羊肉精深加工基地大莊園肉業產業示范園落戶于錫林郭勒大草原,產業鏈條涵蓋了飼草種植、牛羊繁育養殖、品種改良、屠宰與精深加工等多個領域,年加工生產能力達10萬噸,年產值近50億元。
巴彥淖爾市是全國地級市中規模最大的肉羊生產加工基地,隨著養殖規模的提升,近年來以品種改良帶動品質提升成為不少肉羊養殖企業全新的發展著力點。2011年起內蒙古富川養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培育種羊,并在市場中推廣杜泊、薩福克、巴美等肉羊優質品種與當地傳統養殖品種小尾寒羊進行雜交。
2016年內蒙古啟動“百萬頭肉牛”種子工程,已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牛羊種業基地,年提供種公羊20萬只的生產能力。同時,去年內蒙古牲畜存欄連續12年超過1億頭只,達到1.36億頭只,京津地區的優質牛羊肉產品超過一半來自內蒙古。
農牧業成內蒙古經濟“壓艙石”
2016年,內蒙古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業增加值達到1316.8億元,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17%,成為繼能源、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產業,農牧業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撐,成為內蒙古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目前,內蒙古已初步形成以糧油、乳產業為龍頭,羊絨、肉類產業為支柱,傳統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具備了年加工轉化糧油1600萬噸、牛奶1000萬噸、肉類260萬噸、羊絨2.2萬噸、馬鈴薯360萬噸的生產加工能力。
隨著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也向縱深擴展,全區214萬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人均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純收入5264元,同比增長9%,占全區農牧民可支配收入的45.3%。農民們有了新出路,腰包鼓了,生活也更加富足。
伊利集團創新產業鏈金融模式,通過資金扶持,帶動農牧民增收,已累計發放奶款近1400億元,帶動500萬農牧民脫貧致富。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