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來,依托“東林西鐵,遍地是煤”的資源優勢,內蒙古曾多次奪得經濟增速冠軍,生產總值從自治區成立初期的5.37億元增至2016年的18633億元,70年增長了642倍。但與此同時,地區“一煤獨大”、發展方式粗放、后續發展乏力的劣勢也逐漸顯現。
近年來,內蒙古依托自身優勢轉型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趨向合理,現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等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成為我國北疆一道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線。
“壯士斷腕”破困局
“必須轉型。”內蒙古東源科技公司董事長俞海明說,高耗能掙錢多、效益好,卻非長久之計。公司幾年前主動關停冶金、煤化工時,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說“有錢不掙瞎折騰。”
俞海明的企業所在地烏海市素有“烏金之海”美譽,煤炭、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豐富,這也為企業謀求轉型提供了基礎。如今,東源科技依托烏海市煤化工、氯堿化工兩大支柱產業,年產30萬噸“1,4-丁二醇一體化項目”,將原煤就地轉化升值率提高了20倍,后續循環產業鏈項目投產后將提升到60倍以上。
東源科技的轉型變化并不少見。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劉志平說,2011年左右,開發區關停90多家“五小”企業,當年財政收入損失達3億多元,一度捉襟見肘。“淘汰落后產能后,我們提高準入門檻,只有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成長性好的企業才能進駐。熬過陣痛期,這幾年越走越穩,發展也越來越好。”劉志平說。
在鄂爾多斯市,和煤炭相關的上下游產業占比一度接近60%。近幾年,通過推動產業延鏈、增值謀求轉型,先后引進神華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間接液化、中天合創煤炭深加工、伊泰精細化學品等一批重大資源轉化項目,全市煤炭洗選率達90%以上,就地轉化率達到18%。
補鏈、延鏈促轉型
黑乎乎的煤如何變成“白大米”?在鄂爾多斯市中天合創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基地,公司總經理張西國給出了答案:“我們運用自主研發的甲醇制烯烴、碳四碳五裂解、醚化等技術,完善和延長煤炭下游產業鏈,扣除一系列損耗和變動成本,可實現噸煤增值300元到1400元。”
張西國說,公司擁有年生產能力360萬噸甲醇和137萬噸聚烯烴產品的一系列化學裝置,可為內蒙古及其周邊地區提供大量優質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產品,最終走向中高端市場的建材、汽車內飾、保險杠頗受歡迎。
阿拉善盟湖鹽資源豐富,也是我國優質無煙煤的主要產地,以前以簡單“挖煤賣煤、挖鹽賣鹽”為主,低小散礦山多,裝備技術落后,三次產業比重嚴重失衡。“一定要延長產業鏈,提高科技含量。”劉志平說。如今,當地初步構起建以鹽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綠色生態產業為主導的循環經濟格局,年生產能力4.5萬噸金屬鈉全球市場份額占比超過40%,精細化工產業鏈中的還原靛藍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遠銷至南美、歐盟、南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要讓每一塊煤、每一種資源都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在烏海市,煤焦化工、氯堿化工、硅化工等主導產業的改造、延伸、升級和耦合發展齊頭并進,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24%,經濟發展“舊貌換新顏”。
產業鏈條的延伸不僅給實現了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衍生出類型豐富的副產品,也給工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大變化和新希望。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投入到火熱的工業生產中。“以前聽老輩人說在工廠工作不光環境臟亂差,還挺危險,確實有顧慮。”在一家煤化工企業聚丙烯包裝線上,23歲的年輕工人馮晨陽邊忙著檢查不斷運送過來的產品邊對記者說。
馮晨陽在這家企業工作已有一年,工作的生產線是聚丙烯產品包裝的最后一道工序。“工廠現在干凈整潔,平時主要就是巡檢機器故障和產品包裝是否完整,再加上和我學的應用化工專業對口,我很喜歡這份工作。”他笑著說。
產業結構邁向多元化
滄桑巨變七十載,砥礪前行鑄輝煌。如今的內蒙古已走出“一煤獨大”困局,三產結構從1947年的76.7:7.1:16.2優化為2016年的8.8:48.7:42.5,形成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裝備制造業、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產業為主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依托但不依賴資源,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轉變。”鄂爾多斯市發改委副主任陳勇說,經過轉型升級,鄂爾多斯已初步構建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2016年非煤產業完成投資占工業總投資比重達83.3%,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云計算、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興起,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
科技創新引領內蒙古轉型發展步伐加速。70年來,內蒙古在稀土鋼和無縫鋼管、高鋁煤炭資源利用、特種裝備制造和生物育種、農牧業高產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也實現了零突破。包鋼軌梁廠總工程師梁正偉驕傲地說:“我們這里生產的鋼軌產品,鋪在了世界最快、最長、最高的鐵路上。”
服務業成為內蒙古經濟轉型發展新引擎。2016年,內蒙古服務業投資占比首次超過50%,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新興服務業態持續涌現,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乘“云”而上,各類云計算應用平臺不斷落戶,帶動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
過去5年,內蒙古旅游業年均增速達20%以上,呈井噴之勢。依托遼闊壯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和冷涼宜人的氣候資源,內蒙古正加快實施“旅游+”發展戰略,繪就一幅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藍圖。(新華社記者董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