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內蒙古通遼市,首先就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敖包相會》。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發源在這里。除此之外,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還有著“內蒙古糧倉”和“中國黃牛之鄉”美譽。通遼市近年來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種養殖結構調整、產業扶貧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通遼市科左后旗南巴嘎查村支書劉金山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如果想盡快脫貧致富,單靠過去的種植玉米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養牛不失為個好路子。劉金山是村里養殖黃牛比較成功的人。2010年,他投資300萬元建起了自己的家庭牧場,面積為13000平方米,還有著1200畝的草場。養殖當年就迅速獲利。這讓他萌發了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其他村民致富的念頭。
在劉金山的精心籌措下,2012年,村里的養牛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為了讓村民心中明白,他給每個人算了筆賬:單獨飼養也可以,但是人工、飼料等成本要比合作社高出不少。因為合作社的需求購買量大,自然就會價格便宜些。以飼料來說,每噸可以節省700多元。賬算清楚了,村民的心里也變得亮堂起來。如今,合作社每頭母牛的成本大約2200元,年需飼料費用、人工費等1500元左右,每頭小牛犢的育肥大約需要800元,賣出價格為9000元到10000元,抵除成本后,每頭小牛犢純收入5000多元。
村民包音圖的父母有慢性病,常年打針吃藥,又供兩個孩子讀書,生活困難,屬于因病、因學致貧的貧困戶。劉金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去他家動員。包音圖被他的誠意所感動,貸款8萬元買了8頭懷孕的母牛,加上原有的2頭,總計10頭牛。2年內,10頭牛共產下22個牛犢,賣掉12頭,共盈利45萬元。包音圖逢人就說:“我養了半輩子的牛,越養越窮,沒想到,在劉金山的指導下,賺了這么多的錢,這下我真的服了他。”
對于這點,劉金山卻覺得再平常不過。他認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科左后旗既然是“科爾沁黃牛”和“中國西門塔爾牛“的主產區,完全可以拿養牛來做文章。飼養過程中,劉金山很快又琢磨出了竅門。現今玉米價格不高,村民種植積極性也不高,可以直接在地頭轉換為飼料。結果,他再次成功了。經過多年的嘗試探索,不少人都認為,這種“為養而種”“養種結合”的做法非常有意義。
如今,每逢集市的交易日,科左后旗的黃牛交易市場總是熙熙攘攘,來自各地的商人來這里“打探行情”,買賣黃牛。運營2年多以來,市場每月開集9次,年交易百萬頭黃牛、交易額達80億元。基于科爾沁牛具有體格大、生長快、肌肉多、脂肪少的諸多優點,眾多牛肉加工龍頭企業應運而生,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家。
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以肉食品加工為主體、以綠色飼料加工、畜牧產品研制開發、草原生態建設為基礎的肉牛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產業鏈條,其育肥牛場被商務部確認為“國家儲備肉活體儲備基地”。目前,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科左后旗加快了科爾沁牛業等肉牛加工企業的規模擴張,提高屠宰加工能力,實現滿負荷生產。經過認真的調研,還積極拓展延伸產業鏈條,重點打造“肉牛——屠宰與肉類分割加工——肉制品加工”和“肉牛——臟器、骨、血液綜合利用”兩個產業鏈條。養黃牛就能讓貧困戶穩定逐步脫貧,正在成為科左后旗利用資源優勢、實施產業扶貧的突出亮點。
截止到2016年,科左后旗黃牛存欄達到77萬頭,其中貧困人口飼養黃牛超過10萬頭、基礎母牛超過5.5萬頭,實現了從事農牧業生產的貧困戶人均飼養2頭基礎母牛的目標。預計2018年,將達到100萬頭黃牛養殖量、100萬頭年加工能力,為貧困戶如期脫貧創造條件。(本報記者趙會生 通訊員孫新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