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夏日,內蒙古河套灌區豐收在即。巴彥淖爾市臨河農場一望無際的麥田旁,撲面而來的熱浪讓人有點喘不上氣,農民孔憲忠卻難抑豐收的喜悅,他向無人機操作員交待完給小麥噴灑富硒液的事兒,告訴記者:“我們合作社流轉了一萬多畝土地種植有機富硒小麥,畝產接近1000斤,每斤能賣2元錢,刨去成本每畝凈收入超過1000元;收完小麥,部分土地還可復種西蘭花,每畝純收入1800元。加起來,一畝地純收入大約3000元……”
近年來糧食價格逐年走低,記者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他如何靠種小麥致富。“很簡單,一要種出高質量的小麥,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要和企業簽合同,按訂單銷售。”
老孔所說的企業是內蒙古兆豐河套面業有限公司。為什么這家企業敢用高出市場的價格收購糧食?
“告別傳統的生產方式,實現農產品綠色、有機,從而提高附加值。”河套小麥產業化研究院院長李國強答道,“還有一條,我們自主研發的石碾制粉工藝,有效解決了傳統石磨制粉含砂超標和現代鋼磨制粉導致小麥原有營養成分和芳香味被破壞的弊端。我們的面粉保證了最高的品質,當然能賣出好價錢。”
這些面粉的市場價從每斤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附加值提高了幾十倍。而公司也根據產品特性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地與農民合作社(農戶)建立起不拘一格的新型合作模式。
針對河套小麥品種特性和河套地區特有的種植條件,經過多年栽培試驗,企業總結出一整套綠色小麥、富硒小麥、有機小麥的栽培技術規程。農戶按標準種植,企業向農戶定向收購綠色小麥,每公斤4.2元;收購富硒小麥,每公斤4.4元,均比市場價格高出1.4元。兆豐公司2016年與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個鄉鎮蘇木,共2100余家農戶簽訂了小麥種植協議,協議種植綠色、富硒小麥3萬畝。
在內蒙古從東走到西,和孔憲忠一樣告別“單打獨斗”的散戶經營,轉而與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的農牧民比比皆是,方式也多種多樣。在阿拉善盟阿左旗巴彥諾日公蘇木蘇海圖嘎查,牧民胡開竟將草場退牧還草、種植梭梭和肉蓯蓉,產品賣給當地企業,還能拿到每畝260元的政府補貼,保守年收入10多萬元;在興安盟突泉縣永安鎮永長村,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民仁寶忱夫妻倆享受到盟里的“承貸分紅”政策,銀行將支持貧困戶的扶貧貸款放給企業,3年后本金由企業償還,農戶不承擔貸款風險,還可按照每年10%的分紅按月領錢……
自治區農牧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自治區出臺政策文件,引導推動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利益聯結的長效機制。目前共有1505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占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的81%。帶動農牧民就業39萬人,213萬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人均從產業中獲得純收入4829元,占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8%。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