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八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第五屆中國·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以及第四屆中國·包頭國際牛羊肉產業大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舉行。這是包頭市首次舉辦國家級、省市級和地市級聯合展會。會議不僅為全國各省市區的名優綠色食品搭建了“零距離平臺”,實現從“田間”到“舌尖”的產業全方位對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現代農牧業領域的全面合作與交流。
內蒙古農牧業廳黨組書記、廳長郭健表示,內蒙古碧水藍天、空氣清新、土壤潔凈,具有生產綠色農畜產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但是,農牧業方面還存在著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玉米“一糧獨大”,牲畜“一畜獨大”的結構性矛盾。近年來,內蒙古農牧業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扣市場需求、適應市場競爭,努力構建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農畜產品供給體系。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農牧業結構充分發揮內蒙古農牧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實施“農牧結合”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為養而種,為牧而農,過腹轉化,種養循環”的新型農牧業結構。在種植業上,大力推進“穩糧優經擴飼”,在去年調減933萬畝玉米的基礎上,今年繼續調減783萬畝,連續兩年保持13%以上的調減幅度;飼用農作物面積達1342萬畝,同比增長25.8%,內蒙古糧經飼比例由去年的75:17:8調整為73:17:10。在畜牧業上,深入推進“穩羊增牛擴豬禽”,以“糧改飼”和“草牧業”為抓手,積極引導牧區牛羊養殖向農區轉移,推動“牧繁農育”;積極承接好生豬產業轉移,進一步做優草原畜牧業,做大農區畜牧業,為發展循環農牧業打好堅實基礎。
以生態為基礎,推動農牧業綠色發展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施“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動,力爭到2020年,農藥、化肥用量實現零增長,農業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得到“雙控”,地膜覆蓋面積和農膜殘留實現“雙減”;繼續實施新一輪草原補獎等政策,草原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局部草原明顯恢復,草原植被蓋度由2000年的37%提高到44%,基本恢復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最好水平。內蒙古現有“三品一標”產品1917個,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89件,有機農畜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農畜水產品抽檢合格率繼續保持在98%以上。
以產業化為驅動,促進農畜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從數量擴張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方向提升。一是突出消費導向,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穩步發展綠色食品,健康發展有機農畜產品。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重點支持企業創新研發和技術升級,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競爭力。三是建立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內蒙古與農牧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的企業比例達到81%,緊密型利益聯結達到43%,較2013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
以輸出為引領,帶動產加銷協調發展“輸出”是內蒙古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終極目標,也是檢驗生產和加工的重要環節。通過實施輸出工程,不僅有利于綠色農畜產品與市場對接,更有利于指導農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近年來,利用“品牌展會+展示直銷+電商平臺”的輸出模式,成功舉辦了5屆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兩屆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北京)展銷會;在北京、上海、廣州運營了綠色農畜產品精品館;開通“蒙優匯”電商平臺,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式的農畜產品輸出渠道,成功將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推向全國。
以監管為保障,確保綠色農畜產品安全供給按照“四個最嚴”要求,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畜產品供給、確保農畜產品安全輸出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樹立了“管行業即管安全,發現問題是成績、消除隱患是政績,扶優、扶強、扶安全”的農畜產品監管理念,實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一票否決制,從生產和監管兩端發力,進一步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體系,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郭健強調,在今后的工作中,將認真借鑒與會專家學者提出的寶貴建議,努力學習兄弟省市的發展模式,繼續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綠色品牌建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本報記者 趙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