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近5年來,內蒙古草原的一些禁牧區生態得到恢復,牧民收入增加。然而,草原生態脆弱,恢復周期長。5年時間,對生態退化的草原尤其是荒漠化嚴重的地區來說,很難得到實質性恢復。眼看5年補助獎勵期將滿,如何形成穩定健全的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成為各方關注的話題。
2011年,國家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解決由于過度放牧、草原保護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草原退化嚴重、可利用面積減少、生態功能弱化、農牧民就業渠道窄、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從2011年起的5年間,在內蒙古、新疆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擁有全國最大牧區的內蒙古草原,補獎政策落實績效已連續4年被評價為“全國第一”。今年是政策實施的最后一年,草原補獎機制將走向何處,成為各方關注的話題。
每80畝草場允許養1只羊,草原生態逐步好轉
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在內蒙古草原全面推開。按照政策,錫林郭勒盟的禁牧區每畝草場每年補貼6.36元,草畜平衡區每畝草場每年補貼1.71元。額吉淖爾鎮被劃為禁牧區,每80畝草場允許養1只羊,額仁欽一家每年可以領到6萬多元補貼。 草原補獎資金,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牧民手上。4年來,中央財政下達內蒙古草原生態補獎各類資金160多億元,內蒙古本級財政配套資金40多億元,全區已有10.16億畝草場納入到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范圍內,146萬戶、534萬農牧民從中受益。 經過4年多的休養生息,牧民的觀念逐步改變,保護草原成為自覺,被動減畜正在向主動減畜轉變,草原生態得到了很大改善。
監測顯示,草原補獎政策實施以來,飼草料供給能力進一步提高,天然打草場為1.35億畝,比2010年提高了1021萬畝;草原補獎區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緩解,與2010年相比,草原補獎區牲畜頭數下降了1428萬羊單位,舍飼比例從2010年的58%增至2014年的65%,超載率也由2010年的24.14%降到13.32%。
牧民嘗到了生態的甜頭,補獎辦法仍需靈活調整
內蒙古東西跨度大,草原類型多樣,載畜能力差別很大。例如東烏珠穆沁旗人均草場面積最大的地區能達4000多畝,而正鑲白旗一些地區人均草場僅300多畝,目前,載畜量和補獎資金都是按照草原面積核算,算下來,牧民的年收入差距達到10倍左右。同時,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為賣畜產品,且超載過牧現象依然存在,繼續減畜將導致牧民收入大大減少。有牧民提出,現行的禁牧補貼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均是參照2010年的牛羊肉價格制定的,固定不變的補貼標準與持續走高的生產成本和畜產品價格矛盾突出。“應綜合考慮物價上漲、貨幣通脹等因素,建立草原補獎機制補貼獎勵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專家建議。
5年實施期將滿,期待長效機制
為準確掌握補獎政策實施成效,內蒙古從2011年開始,對補獎區域內的草原變化情況及120個典型牧戶生產生活情況進行全面跟蹤監測,建立了生態、生產、生活雙向評估機制。評估發現,草原生態脆弱,破壞容易恢復難,恢復周期長。5年的周期,對于生態退化草原,尤其是荒漠化嚴重的地區,難以獲得實質性恢復。牧民的生產周期很長,沒了基礎母畜,短時間根本緩不過勁來。草原補獎機制目前實施期限為5年,2015年是最后一年。目前,因為草原補獎沒有明確期滿后牧民能否放牧或繼續放牧,導致很多牧民持有觀望情緒,惜售牲畜,減畜決心不足。更有人擔心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一旦到期,放牧“解禁”,可能帶來生態倒退。
對此,內蒙古財政廳建議,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的長效機制,草原補獎政策應在實施滿5年后,作為一項長期惠牧強牧政策持續下去,形成穩定健全的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同時,從近年看,由于禁牧規模不足,部分退化和沙化嚴重的草原沒能列入禁牧范圍,部分退化程度相同的草原出現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共存的現象,不利于草原植被恢復,也不便于管理。專家建議,草原生態是一項長期工程,仍需要時間進一步地恢復,即便草原生態好轉,也要建立起草場可恢復、可持續利用的模式;應增加禁牧補助資金,擴大禁牧面積,將所有退化和沙化草原均列入禁牧范圍。“從長遠看,禁牧的目的是讓草原休養生息、恢復生態,是為更好的利用,而不是終止草原資源利用。經過總體評估后,禁牧區可以轉為草畜平衡區,實行休牧、劃區輪牧,科學合理利用。”農牧業專家建議,應將禁牧草原生態好轉地區草原合理利用提上日程。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