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0日,全區交通民生工程90%以上的建設項目均已進入招投標程序,其中有1627個項目基本完成招投標,有234個項目已經提前開工,項目整體推進速度與往年相比至少提前2個月。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加快推進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確保到2017年自治區成立70周年時全區基本實現村村通瀝青路或水泥路和街巷硬化工程確保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總體要求,今年全區兩項交通民生工程計劃完成投資近200億元。按照總體建設規劃,全區每天平均需要有17個以上建設項目開工和完工,平均每兩天需要完成投資1億多元,平均每天建成近68公里,建設里程相加比跨越半個地球的距離還長,在自治區公路建設歷史上前所未有。
面對兩項交通民生工程任務交織疊加的現實情況,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各盟市交通運輸局及早部署,在時間上贏得先機。“早”是今年民生交通工程建設最顯著的特點。早在1月份全區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之后,許多盟市、旗縣紛紛通過召開動員會、部署會等形式,認真落實全會議精神,采取層層簽訂責任狀,及早著手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的編制等工作,為工程及早開工贏得了寶貴的時間。4月份,廳專項工作督查組在對呼和浩特、包頭、赤峰、錫林郭勒、烏蘭察布和巴彥淖爾6盟市的督查發現,上述6個盟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制定政策,并將交通民生工程納入考核目標。特別是錫林郭勒盟行署決定自治區下達的“一事一議”建設項目全部由交通運輸部門組織實施。作為建設主體的各旗縣交通運輸局也精心組織,切實把兩項民生工程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為項目及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春節一過,6盟市交通運輸局就本著早準備、早動手、早實施的原則,周密安排,全力在建設項目的前期規劃、勘察設計等基礎工作上狠下功夫。特別是烏蘭察布市,在春節假日后的第二天,就召開了“十個全覆蓋”工程動員部署大會,落實建設任務,使人們迅速從節日的氛圍中進入工作狀態。各旗縣為避免招投標排隊現象,合理安排,采取分批次進入政府招投標平臺的辦法,確保了招投標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從3月15日開始,烏蘭察布市即有街巷硬化建設項目陸續開工,再次成為全區建設項目開工最早的盟市。在督查的興和縣、察右前旗、正鑲白旗、正藍旗等13個旗縣中,現絕大多數項目已經完成招投標工作,其中烏蘭察布和包頭2個盟市有45個項目提前開工,興和縣有2個項目已進入到路面施工階段。預計到5月中旬,大規模的建設高潮將在各地全面掀起。
以“民”為本成為民生交通工程建設的亮點。敖漢旗交通運輸局在實施興隆洼鎮寶國吐村街巷硬化工程時,廣泛征示群眾意見,尊重民意,并形成了制式《村民代表會議決議》,不僅有即將硬化街、巷的長度、寬度、建設標準、工期、本村群眾義務監督員名單,還有自行解決征地拆遷、無償提供河道沙料的承諾,并附有明晰的《路線分布示意圖》,36名參會代表分別簽字并按下的手印。其他各地在推進民生交通建設中,也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讓沿線群眾充分參與,從工程規劃開始,一切從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始終堅持與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相結合,與改善環境和村容村貌相結合,與房前屋后和沿線綠化美化相結合,與鄉村今后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充分體現“耐久、適用、安全、經濟、環保”和“以人為本”理念的前提下,統籌規劃,科學設計,并把最終的決策權交給群眾,修多少,如何修,全由群眾自己說了算,確保做到修群眾想修的路,修群眾愿修的路。
對工程質量質量不放松是交通民生工程建設一貫的做法。考慮到兩項交通民生建設工程不僅關系到改善群眾的出行問題,同時也肩負著農副產品運輸的雙重性,因此,各地按照 “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宜寬則寬、宜窄則窄”的建設原則,用“七種類型模式”指導規劃,但對路面厚度要求堅決不打折扣。在繼去年赤峰、包頭、錫林郭勒和巴彥淖爾適度提高建設標準之后,今年烏蘭察布市也對路面厚度進行了統一要求,規定,全市街道硬化全部采用農村牧區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標準進行建設,面層厚度一律不得低于18厘米,巷道路面面層厚度一律不得低于16厘米,均比去年提高2厘米。另外,各地還充分利用自治區為之統一配備的鉆芯取樣設備,對去年建成項目全部進行了鉆芯取樣檢測,采取以路面面層厚度結算工程款的辦法嚴格驗收,為今年建設項目的質量提高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據了解,今年,我區全年計劃完成農村牧區公路投資100億元,新增通瀝青水泥路嘎查村1000個,建成農村牧區公路1萬公里。計劃到今年底,全區通瀝青水泥路嘎查村總數將增加到8290個,通暢率達到72%;街巷硬化工程全區計劃年內完成投資89.2億元。建設規模14800公里,硬化嘎查村(場)5177個。確保到年底,全區實現硬化的嘎查村達到8482個,占到總體規劃8868個的96%以上,剩余項目2016年進行掃尾。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