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加快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


    來源: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作者:安靜賾    時間:2015-05-08





    當前內蒙古已經進入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就難以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階段。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必須把經濟下行的壓力轉變為調結構、轉方式的內在動力,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要求,立足內蒙古區情實際和發展階段,切實找準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方式與路徑,加快形成內蒙古產業發展新格局。

    一、著力調整產業結構的形勢和背景

    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經濟一度超高速增長,實現了邊疆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其中2002—2009年連續8年經濟增速居全國第一。全區經濟總量由全國后列躍進全國中列,人均生產總值走進了全國前列,實現了由農牧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歷史性轉變。2012年以來,受國內外大環境的影響,內蒙古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與上年相比,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4.2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落46.8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回落19.9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回落2.6個百分點,經濟增速在全國的位次從全國的第5位下降到第13位。今年上半年,全區經濟增速繼續回落到9%。內蒙古經濟起飛的時間不長,經濟基礎不牢固,一旦過度下滑,恢復起來很難。這就需要我們適應形勢新變化,尋找新路徑,謀求新發展。

    自治區黨委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要求,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全國“兩會”精神,總結內蒙古近年來的發展經驗,立足全國發展大局和內蒙古實際,提出了“8337”發展思路。8個發展定位中有5個基地的產業定位,即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現代裝備制造等新型產業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這5個基地的產業定位,是對內蒙古區情更全面更客觀的反映,體現了比較優勢和國家要求相結合、現實性與可能性相結合、導向性與目的性相結合,是我區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現實選擇。

    “8337”發展思路提出著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壯大縣域經濟、著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如果說8個發展定位集中體現了內蒙古的優勢與特色,明確了自治區的發展目標和方向,“三個著力”和“三個更加注重”則緊緊抓住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環節,直指工作中的突出短板和不足,找到了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指明了今后的工作重點和目標任務。其中,首要的要求就是著力調整產業結構。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通過建設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的產業實現的。我區目前經濟增速下滑,表面上是國內外大環境的影響,實質上暴露出來的則是我區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素質不高等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我區已經進入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就難以繼續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階段。要推動自治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關鍵是通過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產業的不斷升級、接續發展。

    二、著力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向和重點

    產業結構調整,既包括大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也包括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推動各個產業的轉型升級。立足內蒙古實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就是圍繞“8337”發展思路,鞏固提高第一產業,優化提升第二產業,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加快構建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一鞏固提高第一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

    內蒙古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農村牧區,農牧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來自農牧業,農牧業是內蒙古經濟發展和富民增收的基礎支撐。目前內蒙古農畜產品產量已經達到較大的規模,在資源性約束加劇、農畜產品和農資價格急劇波動、農牧業比較效益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制約下,實現農畜產品持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傳統農牧業的增收潛力已經十分有限。要持續增加農牧民收入,必須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的前提下,著力在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綠色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設施農牧業和觀光農牧業,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深度轉型。進一步提高農牧業的質量和效益。特別要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充分發揮內蒙古純天然無污染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畜產品和有機農畜產品,加大農畜產品地理標志認定,積極推動農畜產品品牌化經營,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農畜產品標準體系、生產技術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

    二優化提升工業,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內蒙古過去十幾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工業帶動實現的。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結構高度單一,只有能源、冶金建材和農畜產品加工稱得上支柱產業,導致市場風險大,可持續發展能力差。要推動自治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加快調整工業內部結構,促進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促進傳統產業新型化。以煤電為主的能源工業是內蒙古的傳統支柱產業。目前全國煤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現象,煤炭價格持續下跌,煤炭港口積壓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供過于求的市場環境下,面對進口煤的持續沖擊,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和市場對清潔能源需求的急劇增長,會進一步抑制煤炭消費的增速,給煤炭行業造成持久性影響。面對嚴峻形勢,必須加快推動全區煤炭生產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鞏固內蒙古能源優勢。煤炭工業要把發展的立足點從擴大產能轉到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上來,圍繞綠色、安全、高效的發展目標,努力實現煤炭產業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特別是要適應能源需求結構的變化,加快煤炭的清潔生產及潔凈利用步伐,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化。電力工業要在加快現有機組技術改造的同時,建設大型清潔電力生產基地,采用先進技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努力打造清潔能源輸出基地。適應能源需求結構變化,要堅持走煤電用一體化的路子,打造全產業鏈模式。延伸煤電產業鏈,從內蒙古目前看比較現實的是發展現代煤化工和有色金屬這兩個產業。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五大類國家煤化工示范工程都擺在內蒙古,具備大規模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現代煤化工既是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效益、促進煤炭行業擺脫發展困境的主要方向,也是將來內蒙古最具發展潛力的新的支柱產業。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水煤組合的要求,一手抓試驗示范,一手抓產業化發展,大力推進煤化工產品深加工,構建煤氣化、液化等延伸加工循環產業鏈,促進內蒙古由簡單的輸煤送電向輸送油氣醇醚轉變,把內蒙古建設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內蒙古有色金屬資源豐富,有色金屬生產加工業是內蒙古冶金行業新的增長點,目前已具有相當產業規模。要充分發揮內蒙古電力充裕、成本較低的比較優勢,大力推進鋁電聯營,推進銅、鉛、鋅等有色金屬采、選、冶、加一體化建設,重點發展下游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產品向終端化發展。內蒙古不僅地下資源富集,而且地上農牧林資源豐富,同時具有綠色無污染優勢,農畜產品加工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今后要立足良好的特色農畜產品資源和生態資源,進一步提高乳、肉、絨、糧油等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實現農畜產品加工業高端化、生態化、標準化、安全化,把內蒙古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化。受市場和環境的限制,煤電等傳統資源型產業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幾倍、十幾倍地翻番式增長。一定要及早謀劃,瞄準前沿,因地制宜地發展各類新興產業,構筑新的發展優勢。一是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制造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地區工業化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內蒙古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內蒙古裝備制造業雖然基礎較弱,但發展勢頭不錯,發展潛力很大。要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重點發展煤機、礦機、風機、化機、重型機械和特種運載車輛等,加快發展模具、關鍵零部件生產等配套產業,積極支持汽車制造業發展,盡快把裝備制造業培育成重要的支柱產業。二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內蒙古不僅是常規能源資源大區,而且在發展新能源方面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內蒙古風能資源和風電裝機都居全國之首,太陽能資源居全國第二,而且開發成本低廉,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清潔能源需求迅速擴大的有利機遇,把新能源產業作為今后重要的新增長點之一來培育,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云計算是內蒙古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要進一步落實好自治區云計算產業發展規劃,加快云計算產業園區、數據中心和相關項目建設,從而改變自治區能源輸出方式,變輸出一般電力為輸出計算能力,變輸出一般能源為輸出智慧能源。同時,積極有序發展新材料、新醫藥、電子制造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多元發展的新型產業集群。

    實現支柱產業多元化。要緊密圍繞“8337”發展思路確立的產業定位,充分發揮規劃統領、政策引導和企業主體作用,盡快把那些具有基礎優勢和比較優勢、符合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的產業做大做強,培育和打造一批又一批的支柱產業,實現一輪又一輪的產業發展,為自治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三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服務業比重低,對經濟的貢獻率低,始終是內蒙古的一大“軟肋”。要把服務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點,找準服務業拉動工農、擴大就業、帶動消費的著力點,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消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特別要加快發展物流、金融、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物流業方面,要加快物流樞紐、基地和園區建設,培育壯大物流企業,努力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物流業發展格局。金融方面,要優化金融機構網點布局,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業,提高金融機構全區覆蓋度,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把內蒙古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是“8337”發展思路對內蒙古產業發展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針對內蒙古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龍頭品牌景區少、產業鏈條短、淡季時間長、與文化的結合度低等突出問題,要圍繞草原、森林、沙漠等優勢資源,集中資金培育多個高品級、有特色的品牌龍頭景區;在進一步加強道路、餐飲住宿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體系的同時,在旅游演藝、旅游購物等方面力爭有所突破,拓展旅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充分發揮我區氣候清涼優勢,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把我區打造成全國的“避暑休閑之都”。充分利用呼倫貝爾、興安盟等地冬季旅游資源,加快建設冬季冰雪等特色旅游項目,設計旅游精品線路,舉辦冬季特色旅游節慶活動,推動四季旅游均衡發展;突出草原文化和地區特色,加強文化與旅游融合,在游覽方式、娛樂方式、餐飲方式上多做嘗試和探索,提高旅游文化內涵和品位,努力把旅游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除了自然資源,千百年來傳承下來并延續至今的文化資源也是我區發展的寶貴財富。但是,目前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還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開發文化資源的手段方法落后,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環境不理想。文化產業必須用工業思維謀劃,用商品標準生產,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必須給文化資源加入更多的文化產業要素,通過著力培育文化企業主體、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手段,努力把文化產業早日打造成支柱產業。

    三、著力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式和路徑

    一改造提升優勢特色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

    不同的地區,資源稟賦不同,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必然是不同的。產業結構調整要綜合考慮市場需求、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地域分工等因素,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是確立地區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立足內蒙古實際,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處理好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和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系,一手抓傳統優勢特色產業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走揚長補短而不是截長補短的路子。具體講,堅持傳統產業著力做新,新興產業著眼做大,支柱產業努力做多,努力構建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增量調整與存量調整相結合

    一方面,從內蒙古產業發展不充分、產業門類較少的實際出發,要堅持在增量中調結構。對內蒙古而言,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要以投資和項目結構調整帶動經濟結構調整。新上項目必須嚴把準入關,符合產業政策,注重科技創新,體現節能環保。另一方面,內蒙古諸多優勢特色產業屬于國家產能過剩的產業,這已越來越成為內蒙古經濟運行的突出問題和諸多矛盾問題的根源。目前企業經營困難,財政收入下降,金融風險累積,都與產能過剩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同時按照國家要求堅定不移地化解過剩產能,堅持對結構進行存量調整,通過生產要素流動和整合,實現優勝劣汰和結構升級。

    三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考察各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沒有一個國家是純粹依靠市場力量或僅僅靠政府推動完成產業升級的,都是市場與政府不同程度的結合。在產業結構調整路徑上,內蒙古同樣應采用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和相結合的模式,關鍵是要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尊重市場規律,更加注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具體的資源配置選擇權,應充分信任和依賴市場,由企業根據市場原則自主決策。另一方面,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政府也不能只是被動地當“守夜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工作重點從過去沖在第一線招商引資、擴大投資轉向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制定標準、保護環境、支持創新等方面來,特別是要抓好改革舉措的落實,更好發揮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安靜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